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作一个具体的情景刻画,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到2027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接近70%。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食物消费将实现高水平均衡,具体表现为动物性食物消费将达到动态稳定的顶峰水平。
在这一进程中,受到我国国内资源、环境等条件约束,一方面需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我所用,另一方面需要稀释传统意义上依赖饲料进口导致我国农产品进口来源集中导致的风险。从长期来看,全球食物市场将保持相对稳定,而随着技术进步与全球生产效率的提升,农产品包括养殖业产品的实际价格将会趋于下降。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居民农产品消费呈现出总量快速增长、结构快速升级的新局面。
从食品角度来看,在过去的30多年中,口粮、食糖人均消费与总消费基本已经达到顶峰,植物油消费需求进入快速增长时期,正在逐步趋向顶峰。具体而言,我国植物油消费需求总量从1998年的1100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2600万吨,年均增长近5.5%。人均植物油消费从1998年的8.8公斤,增加到2014年的19.3公斤,超过世界人均16公斤的消费水平,逐步接近发达国家25公斤的人均消费水平。
得益于经济增长、收入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在淀粉、纤维类食品消费稳定的同时,动物性食品消费快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2014年,我国肉类总产量8707万吨,禽蛋产量2894万吨,牛奶产量3725万吨,水产品产量6450万吨,肉蛋奶水产总量达到2.18亿吨。而1996年我国肉蛋奶水产总产量为1亿吨,18年间年增长1.1倍,同期人口却只增加12%,人均动物蛋白占有水平大致翻了一番。由于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动物质食品消费快速增长,引致产生了饲料粮需求的快速增长。以玉米为例:2003-2014年,我国玉米产量从1.16亿吨增长到2.16亿吨,增产了1亿吨,年均增长6.4%;同期,玉米国内消费量从1.17亿吨增长到1.70亿吨,增长45.3%,年均增长3.8%。实际上,在2012年之前,国内玉米的消费增速一直高于生产增速,使得我国成为玉米的净进口国;2014年之后,由于总需求的低迷使得玉米消费增速下降,但是总体上并未改变我国玉米净进口国的形势。除此之外,高粱、大麦等饲料需求也快速增长。
要知道1983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为376公斤,2013年为443公斤,增长了17.8%;1983年我国人均肉类产量为13.6公斤,2013年为62.7公斤,增长了360.8%;1983年我国人均水产品产量为5.3公斤,2013年为45.4公斤,增长了756%。对比食品消费指数来看,肉类消费在总食品消费增长中起到最大作用,从1983-2013年的增长数据来看,肉类消费增长了3.6倍,与食品消费指数的增长较为接近,大体可以推断出肉类消费支出的权重在整体食品消费指数的权重中占较大份额,这与实际的感官认识相一致,也较为符合我国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的整体趋势,即动物性食物增长占到主体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并在近年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新局面。1978-1998年,我国城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7.92%提高到33%,期间历经了20年;1998-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例从33%提高到50%,期间只用了12年。至2014年末,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4.8%。当人口从乡村转移至城镇,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较大变化,饮食方面的变化较为典型,除了收入与文化的影响之外,食物的可获得性,诸如流通市场的数量、距离的远近等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如传统意义上,乡村猪肉消费往往来自“年猪”,家庭全年的猪肉消费来自腊肉等腌渍熏制的制品,而城市居民的猪肉消费却来自消费市场的购买,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肉类的消费水平。
在加入WTO之前,国内食物消费水平的提升主要依靠国内的农业生产资源,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农业生产先于食物消费达到顶峰,使得我国农产品进口呈现出常态化。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农产品的进口增长是不可扭转的趋势。
综上所述,随着食物消费顶峰的实现,市场的高水平均衡实现,国内农业生产与农产品贸易将会进入动态稳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