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闻
历史以来,依龙人只吃木耳,但从没有生产黑木耳。为探究黑木耳生产过程、市场前景、行情以及效益情况,踏上考察之路。
2016年12月5日至7日,利用3天时间,来到全省知名度较高的黑木耳生产基地牡丹江进行考察。此行,特约县农业局主管黑木耳项目的副局长宋文学参加,依龙镇党委书记费春林亲自带队,组织有关镇干部、各村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参加的47人考察团,奔波千里考察取经。6日,先行来到全省百强镇之一、全国规模最大的黑木耳生产基地、黑木耳集散地东宁市绥阳镇进行考察,7日,在返回途中,顺道又来到尚志市珍珠山乡进行考察、调研。所到之处,生产木耳菌包的场面热气腾腾,令人目不暇接,让人震撼。通过与黑木耳生产合作社负责人、黑木耳生产农户及黑木耳营销者,面对面进行交谈,了解到黑木耳生产即可棚式化栽培又可裸地栽培,生产技术好掌握,市场前景看好,效益可观,具有发展潜力。
第一次考察归来后,镇党委书记费春林主持召开2次相关人员参加的黑木耳项目专题研讨会,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谈看法,讲感受,并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逐一答疑解惑,在热议中,形成共识,从而奠定了思想基础,坚定了引进黑木耳生产项目的决心和信心。同时明确了以镇村干部为主,先行试验示范,取得成功经验后,再全面推开的战略布局。
在引进黑木耳生产项目大局已定的背景下,费春林思考更多的是既然引进就要成功,但总觉得有些细节,还是糊涂概念。为彻底弄清黑木耳生产的可行性,决定再次考察,2017年元旦前夕的2016年12月27日至29日,费春林带队,一行8人,再次踏上黑木耳之乡牡丹江。
12月27日傍晚,考察团来到大山深处东京城林业局榆树川林场,在费春林亲属杨雨家,看到整个生产车间热气腾腾,蒸菌包大锅不时地冒出滚滚蒸气,生产菌包的机械设备不停地转动,工人们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据了解,这个林场封山育林转变生产方式后,占职工总户数三分之二的165户职工从事黑木耳生产,年栽培黑木耳超千万袋,获纯利超千万元,其效益十分可观。
12月28日上午,驱车来到农业部在黑龙江省设立的唯一的一个集科研、推广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食用菌综合试验站,就黑木耳生产项目可行性问计专家。分院领导和黑龙江省食用菌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员、站长王延锋和他的团队,热情地接待了来自齐齐哈尔地区的依龙镇考察团。费春林首先介绍了依龙镇基本情况并恳请牡丹江分院食用菌综合试验站给予论证,看到依龙镇引进黑木耳生产项目劲头十足,态度诚恳,王延锋毫不保留地介绍了黑木耳生产的昨天、今天并展望了黑木耳明天的销售市场,表示愿意在技术上给予鼎力支撑,届时派专家顾问全程指导。依龙镇的考察团还在牡丹江分院食用菌综合试验站参观了食用菌生产基地。生产黑木耳,需要菌包,依龙镇没有菌包生产线,需要购买菌包,通过王延锋介绍,经筛选,在牡丹江分院,依龙镇考察团会见了东宁黑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通过洽谈,达成考察后再商议的初步意见。
12月28日下午,依龙镇考察团,马不停蹄奔向口岸城市东宁市,到达坐落在三岔口镇的黑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时,已经万家灯火。在年产菌包1000至1500万袋东宁黑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考察团成员亲眼看到,这里机声隆隆,工人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正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一座机械化程度较高的黑木耳菌包生产企业,呈现在考察团面前。在公司负责人的引导下,依龙镇的考察团参观了菌种制作流程,在边走边看边谈中,依龙镇与该公司就菌包长度、直径、每袋产木耳数量、价格、交货时间等事项达成协议,这天晚上,与这家公司签订了100万袋黑木耳菌包供货合同。同时,达成该公司选派技术人员对依龙镇的黑木耳生产全程跟踪指导协议。
二、启示
通过2次到牡丹江考察,使我们对黑木耳生产环节、销售渠道、效益情况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有了全面了解,从中获得很多启示,带来许多思考。
启示之一:思路决定着出路。牡丹江七山二水一分田,当年靠采伐山上的木材出售为生,封山育林后,森工企业出路在哪里?曾一度使林区的领导和职工困惑和彷徨。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很快,他们从柞木自然生长野生木耳受到启迪,开始了人工木耳段生产木耳,继而借助于菌类专家科研成果,转向人工制菌,生产菌袋,大棚或裸地栽培黑木耳,基本形成了家家栽培黑木耳、专业市场营销的产销一条龙生产格局,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是黑木耳产业成就了林区百姓提前步入小康社会的梦想。现在,依龙镇与玉米主产区一样,因玉米退出保护价,实行市场化运作,其价格偏低,出现了种植玉米收入低、不挣钱,甚至赔钱的现象,由此,引发大面积压缩玉米种植面积、调整种植结构势在必行的沉重压力,一时间,不种玉米、种啥的大问号,挥之不去,用农村干部和农民全懵了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依龙镇党委、镇政府的决策者们,审时度势,冷静思考,帮助农民拿主意,在黑木耳上做文章,不失为上策也。常言道: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只有想到,才能做到,想不到,永远做不到。因此,思路,就是出路,思路,就是财富。
启示之二:跨出一步天地宽。在现实生活中,创新,往往耗神费力,况且,创新,需要时间来验证是否可行。当我们需要立竿见影,而冥思苦想又不得其解时,不妨换一种思维,变在办公室坐而论道、纸上谈兵为走出去开宽视野、集思广益,把现成的答案拿来为我所用,不更便捷吗?依龙镇领导日夜兼程2次奔赴千里之外的牡丹江,虽然考察人员很辛苦、疲劳,又险些出车祸,但收获很大。通过问计黑木耳科研专家、黑木耳生产者、黑木耳经销商和参观黑木耳菌包制作流程等一系列有关黑木耳生产细节,开启了种植结构调整新思路,得出黑木耳生产并非山区特有专利,平原地区生产黑木耳已有范例在先,作为地处平原地区的依龙镇完全可以引进黑木耳项目的结论。
启示之三: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新的生产项目,就是一项新生事物。通过科学论证,认为可行,就要义无反顾地一抓到底,无论前进道路上,多么艰辛,都要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抢占摩天岭,攻打凤凰山之势,不获全胜不收兵。早些年,牡丹江并非盛产黑木耳,山上野生黑木耳也是有限的,是因为封山育林之后,无路可走的情形之下,经专家指点迷津,才踏上人工生产黑木耳之路的。起步阶段,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由不认识到认识的过程,通过领导带头、党员带头、亲属带头试验示范、大户牵动等环环扣紧的一系列措施,才趟出了一条金光大道。作为一切都从零开始的依龙镇,要想在黑木耳生产上实现零的突破并一举成功,必须排除干扰,消除杂音,上下一致,协同作战,朝着拟定的目标奋力前行。
三、结论
通过考察论证,引进黑木耳生产项目,在依龙镇具有可行性。
可行性之一:效益可观。在考察途中和考察归来,我们反复算投入产出账,探究生产黑木耳,每亩地到底能剩多少钱。
投入情况
1、固定资产投入17200元。按1亩地计算。一是水源投入,打井费用5000元(1眼井可供10亩地,如果大面积集中生产黑木耳,可考虑打机电井)。二是喷灌设备,安装物化喷灌设施1500元,1亩地扣2个大棚1.2万元(包括骨架、棚膜、安装费)、晾晒架200元。
2、生产性投入2.8万元。其中土地承包费300元,菌包1万袋2万元(菌包、运费、装卸),摆放菌包人工费1000元,平时管理人工费 1500元,采摘人工费5000元,晾晒费、打包费200元。
效益情况
如果亩产1000斤,按每斤30元计算,毛收入3万元,去掉生产性成本2.8万元,纯效益2000元,按每斤40元计算,毛收入4万元,纯效益1.2万元,按每斤45元计算,毛收入4.5万元,纯效益1.7万元。如果亩产1200斤,每斤30元 毛收入3.6万元,纯效益8000元,按每斤40元计算,毛收入4.8万元,纯效益2万元,按每斤45元计算,毛收入5.4万元,纯效益2.6万元。若亩产达1300斤以上,其效益更加可观。若注册品牌,进行精包装,打入超市,其效益堪比软黄金。
可行性之二:前景看好。据绥阳镇黑木耳交易大市场负责人介绍,绥阳镇已经形成黑木耳集散地,不仅整个黑龙江黑木耳在这里集散,而且还形成了集全国各地黑木耳于绥阳镇统一向外销售,也就是“买全国,卖全国”,这里驾驭着全国黑木耳销售价格。同时从供需关系上看,黑木耳已经成为寻常百姓餐桌上的菜肴,其产能远远低于需求量,只要把握机遇,捷足先登,加快生产步伐,一定会占领一份黑木耳销售市场份额。
可行性之三:风险性小。一是生产过程风险小。黑木耳生产技术关键环节在于菌包质量,只要菌包不出问题,等于成功一半。其次是管理,只要严格按照要求把握湿度和温度,就会生产出和木耳。二是市场风险小,价格稳定。纵观近年来黑木耳销售市场,没有大起大落现象发生,始终处于平稳状态,尽可放心大胆地在黑木耳生产上迈出坚实步伐。
四、建议
一是成立组织机构。抽调具有强烈发展意识和责任心较强的领导干部,成立黑木耳产业办公室,为黑木耳生产者提供全程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专项推进。
二是创办菌包生产企业。2017年,已经订购100万袋菌包,5月即可落地。同时积极运作,创办1处黑木耳菌包生产基地,以此降低黑木耳菌包成本价格,2018年,通过自产菌包供给黑木耳生产者选用。
三是积极扶持黑木耳生产。主要在固定资产投入上给予扶持。解决水源、安装大棚、晾晒架等固定资产投资费用。通过扶持,减轻黑木耳生产者投入压力,确保黑木耳生产项目落地、开花、结果。依龙镇黑木耳项目考察团 王洪德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