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专家”的带领下,临高农民从事水稻制种业积极性很高。 本报记者 王勇 摄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来自基层的报道
“老钟,我家水稻的叶子突然变黄了,麻烦过来帮我看看”、“钟技术,我家水稻现在长势不错,还要不要追肥”……眼下又到了水稻制种时节,临高县东英镇美鳌村民钟忠伟的电话又多了起来。
41岁的钟忠伟并非科班出身,也不是专业技术员,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由于从事水稻制种7年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术过硬,加上又是个热心肠,经常帮助村民为水稻“看病”,成了远近闻名的“土专家”。
“你家的水稻得了稻瘟病,只要用富士1号和稻瘟灵混合隔天喷杀就好了,你跟我去取药。”接到求助电话后,钟忠伟第一时间赶到地头,给求助者开出“药方”。
记者了解到,钟忠伟不仅是技术能人,还是临高水稻制种业的“领头雁”。他从2005年开始从事水稻制种业,规模不断扩大,今年扩种到160亩,成为制种大户。
由于技术好、人缘好,钟忠伟受到很多内地制种公司的青睐,这些公司把种苗、肥料、农药发给他,由他担任中介,组织当地农户种植,收获后再把种子卖回公司。
钟忠伟说:“从事中介工作后,感觉责任更重了。因此在何时种父本、何时种母本、何时施肥、何时喷药、如何管理等方面,控制得更加精确,确保种子的产量和质量。”
由于钟忠伟的用心管理和热心服务,今年他组织的农户超过1000户,担任中介的制种面积达到2000亩。
记者了解到,在临高,像钟忠伟这样的“土专家”有很多,他们组织农户扩大规模,提供全程技术支持,为临高水稻制种业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
临高县东英镇头洋下村村民陈贤最近格外忙碌,他白天忙着田间的现场指导,晚上还要到村技术培训点为种植户上技术课。
陈贤今年组织的制种面积超过3000亩,分布在临高县10个镇,直接带动2000多农户,成为农民增收的好帮手。
临高县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罗梅娟介绍,与普遍的农户分散种植和公司大面积种植模式不同,临高水稻制种形成了独特的“农户+中介+公司”生产模式,生产过程中增加了“中介”环节,中介人员多是“土专家”,他们善于同农民打交道又可以组织农民规模种植,一方面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另一方面又普及了技术,提高了水稻制种业的效率。
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些“土专家”的示范带动下,在临高已有1万多户农民从事水稻制种业,临高的水稻制种面积也逐年攀升,今年达到3.1万亩,创历史新高。
(文章来源: 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