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6年前,一个农民工靠背背篼、卖豆腐攒下了8万块钱,在家人的一致反对声中,他毅然掏出全部积蓄办起了养老院,接纳的大多是别的福利院或者养老院不愿接收的孤残老人。6年时间,他先后收养了94位老人,亲自为50多位老人送终。
养老院的人每年都在变动,这张照片也是他们2012年的全家福。
杨美学创办的这个民间养老院,得到了很多荣誉。
“农民工慈善助养院”,粗听这一名字似乎也没啥特别的,但这确实是一家特别的敬老院。
6年前,一个农民工靠背背篼、卖豆腐攒下了8万块钱,在家人的一致反对声中,他毅然掏出全部积蓄办起了养老院,接纳的大多是别的福利院或者养老院不愿接收的孤残老人。6年时间,他先后收养了94位老人,亲自为50多位老人送终。
2006年4月2日,养老院里住进了创办以来的第一位老人。这个身上长着大褥疮的老人入住一个月后,在精心照顾下已好得差不多了。之后,有被照顾的老人因感动,硬是要收养老院的负责人做干儿子,还要拿钱出来给养老院添置东西……
即使是陌生人在一起呆久了也会产生感情,6年时间,有多少感情需要在这家养老院里割舍。仅去年,10多位老人就从这里安详离开。
6年的真心付出,让这家养老院透着浓浓的情,但也背上了沉沉的资金压力。住进来的老人最高的每月收费1000元,低的400元,“三无”老人住进来不收钱。最多的时候,一年就接收了8位老人免费入住。
前不久,有位退休老医生看到养老院经营艰难,便免费为老人们治病;一些公益组织的志愿者也时常送来募集的公益款,还会来养老院帮忙。这些,让养老院的负责人对未来充满希望。
21岁的阎骏是养老院里最年轻也是头脑最清醒的人。
2007年7月22日,先天性失明的他和父亲一起住进了这家养老院。他的父亲因为双目失明、下肢瘫痪以及多病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
1个月后,父亲去世,而他继续住在养老院。
这个身体微胖的年轻小伙,喜欢搜集各种卡片、硬币和志愿者送来的挂饰。他时常坐在院子中心,面朝大门,无论是谁进来,他都会拍手欢迎,面带笑容。
阎骏喜欢听收音机,因为养老院里几乎没有同龄的朋友,他就把收音机当成了老师。“已经摸坏好几个收音机了。”他喜欢听贵州交通广播,喜欢里面主持人的声音。
他还喜欢志愿者们来养老院,这样就有人和他说话。
除了志愿者以外,阎骏还喜欢养老院的院长杨美学——今年54岁的农民工。
这是一个名为“农民工慈善助养院”的养老院,是杨美学在2006年3月8日创办的。
他的养老院,接纳的大多是别的福利院或者养老院不愿接收的孤残老人。
6年的时间里,杨美学先后收养了94位老人,亲自为50多位老人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