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三农人物 > 乡村医生郑万全:我就干赤脚医生 返回首页

乡村医生郑万全:我就干赤脚医生

时间:2012-08-22 17:20来源: 作者:收藏

乡村医生郑万全:我就干赤脚医生

乡村医生郑万全:我就干赤脚医生

 

  郑万全在出诊。排队就诊的患者(资料图)  

  泱泱华夏,农业大国。在幅员辽阔的乡村大地上,行走着一个百万人组成的特殊群体——乡村医生。郑万全就是他们中的一位典型代表。 

  郑万全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长大后做一个有本事的人,能为乡邻造福,让乡亲们都能说个好。从医40年的他,从赤脚医生到个体诊所负责人,再到乡村民营医院院长,激励与督促郑万全铿锵前行的,一直是这个朴素的梦想。 

  “江湖夜雨十年灯”,更何况40载风霜雪雨。郑万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镌刻着荣誉与骄傲,也布满了泥泞与艰辛。 

  这是郑万全一个人的路,也是百万中国乡村医生共同蹚过的路。长久以来,他和他们的传奇,在广袤的中国乡野,被百姓传诵,然而,却被主流话语所忽略,被时代潮流边缘化。 

  “我就干赤脚医生” 

  1954年,郑万全出生在安徽和县沈巷镇郑桥村(现在沈巷镇划归芜湖市鸠江区),有四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从他记事开始,他就住在伯母家里,自家房子在他出生那年被洪水冲毁了,到了“大跃进”的1958年,生产队在伯母家房子办食堂,他成了名副其实的无房户。 

  初中3年,郑万全穿着同一条裤子。因家庭经济拮据,买不起新衣服,个子长高了,母亲就找来一些旧布,在旧裤腿上接一段。他穿着那条“珍贵”的裤子,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被撕破。 

  “最难忍的是饥饿。”郑万全说,“从早到晚,饿是常事。一次,看见一个同学花两分钱买了个香瓜,就感觉他家很富裕。” 

  郑万全初中毕业无缘高中,回家务农两个月。“你天生就是犁田的料!”生产队长这句话深深刺痛了他,他忿忿地向家人提出“还要上学”的请求。后来,沈巷中学接纳了郑万全。 

  但是,郑万全的求学路最终以失败告终。1973年春天,他带着迷茫、忧伤的心情回到了家乡,回到了田野上。 

  由于家庭成分是富农,参军、招工、上大学都和他无缘,甚至连跟父亲学瓦匠的权利也被剥夺——“农业学大寨,以粮为纲,不准学手艺、搞副业。”他在种田之余免费帮人补鞋、刻印章。 

  机会不期而至。这年夏天,在和县“五七干校”学习兽医、曾当过赤脚医生的本家侄子郑代金,回家时经常帮村上人打针,很受乡亲们欢迎。郑代金比他大两岁,郑万全出于好奇,每天干完农活,就跟着郑代金打下手。 

  对于医生这个职业,郑万全心仪已久。他的一个哥哥14岁那年,牵牛被牛角戳破皮肉得了破伤风,方圆数里求医无门,一个郎中为哥哥打了一针,针头还没拔人就死了。那一幕让他刻骨铭心,发誓要做个有本事的医生。 

  郑万全是个有心人,每次跟郑代金出诊都问个不停,久而久之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医疗知识。郑代金离开村里时,把自己珍藏的《药物手册》和一支注射器、两个针头、两枚针灸银针送给了郑万全。从此,郑万全不顾母亲的担忧和反对,毅然充当了郑代金的角色,经常上门为病人打针。 

  1974年,大队开始搞合作医疗,他被推荐当上了赤脚医生。当时,村上的小学缺教师,郑万全一边当赤脚医生,还一边当代课教师。为了尽量让农民看病少花钱,他苦学中草药和针灸治病方法,常跋山涉水向老中医求教。教学之余,还带领学生上山采挖草药。 

  1976年初,大队书记的侄子高中毕业,身兼两职的郑万全只能二选一。“我就干赤脚医生!”郑万全这个抉择大大出乎书记的意料,毕竟代课教师有机会转正。 

  破草屋起家的乡村诊所 

  为了弥补知识的匮乏,郑万全白天看病,晚上点着煤油灯整夜苦读医学书籍。 

  一有空闲,他就到田头埂边、山场岗坡对照医书寻找草药,亲口尝试,了解药味,掌握药理知识,他把《药物手册》背得烂熟。后来还研读了《针灸学》、《经络学》等多本医书。靠着苦读,他掌握了丰富的医学理论。 

  为了取得乡亲们的信任,郑万全顶着烈日,光着脚丫,用破旧的人造革提包拎着药品,到田间地头巡诊。每天步行几十里,脚底被磨起了血泡,时间久了便变成了老茧。郑万全的医术赢得了乡邻的赞誉,他的执著同样也感动了乡亲,几年后,他声名鹊起。 

  1980年,包产到户,合作医疗停办,赤脚医生再也没有工分补贴了。此时,他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回家务农,要么独自行医。目睹乡村缺医少药的现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从此,郑万全便开始了他个体乡村医生的职业生涯。 

  在家开诊所,他一没房子,二没资金,只好借伯母家的老房子坐诊给人看病,如此凑合了一年多。眼看着郑万全到了适婚的年龄,他的几个哥哥便凑钱为他盖了三间屋子。 

  婚后一段时间他就在家里看病。病人越来越多,郑万全感觉看病和生活在同一地方,不方便。于是,他用积攒的钱买砖打墙角,再用自制土坯砌墙,两间诊室盖好了,又想办法凑了几百块买药的钱。靠着这些,“郑桥诊所”开张了。 

  诊所开张,郑万全对自己约法三章:刻苦钻研医疗技术;节衣缩食、不抽烟、不喝酒,勤俭办诊室;看病只收成本费,绝不多收钱。他恪尽职守,待病人像亲人,诊所多次被县里评为先进。 

  郑万全出身贫寒,他深知农民疾苦,对农民有着特殊感情。在群众心目中,郑万全是个“菩萨医生”。他说:“农民太苦了,看病太贵了。我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我会尽最大努力去帮他们!”郑万全说到做到:在日常行医中,他从不收出诊、抢救、挂号等费用,每年为困难农民开出免费处方上万张。同时,他还为近百例老年白内障患者免费做手术。 

  五显乡一王姓村民患肺脓肿、肺气肿合并心力衰竭等病症,在巢湖医治无效,欠债数千元。郑万全收治后,跟踪治疗一年,终于病愈,郑万全考虑到病人家庭特别困难,只是象征性地收了几十块钱。 

  村民称赞说,在其他地方要花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医治的一些毛病,在郑万全那里花几元钱就能治好。每年春节过后,郑万全的诊所里人头攒动,外出打工的农民,临行前都要来开些常用药品带出去备用,因为他的药货真价实。 

  时任和县螺百镇党委书记段本春曾这样评价他:“和县农村出了个郑万全,是农民的福气。他作为个体医生,不计个人得失,一心服务农民,把农民看病的成本降到了最低。”截至1993底,郑万全诊疗病人100万人次,而盈利仅10万元。 

  行医期间,郑万全始终坚持自学。他虽没上过医科院校,但是通过自学,在1983年的全省乡医统考和1985年的全省医士统考中,均获得全省第一的好成绩。1987年全省乡村医师统考,他又名列前茅,先后取得赤脚医生任用证书、乡村医生证书、乡村医师证书和执业医师证书。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