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数十年,将自己的家和田地当做试验场,累计研制出18类20多种型号的农机具。50岁的甘肃陇西农民发明家李世全说:“我知道农民的辛苦,一辈子倒腾这些发明,就是想让他们干活能轻松点。”
陇西所属的甘肃定西,与甘肃河西和宁夏西海固,合称“三西”,这里曾是中国最穷的地方之一。因以出产黄芪等中药材闻名,陇西又被称为“中国黄芪之乡”。
然而,挖药是特重体力劳动。铁制药叉重30多斤,至少要挖50厘米深。一亩黄芪,十三、四个人要挖一整天。年轻时李世全也挖过,一天下来,累得饭都吃不下。
每年秋天,成千上万的农民在梯田里挖药材,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流浃背,那种情景令人心酸。
李世全下定决心,要发明一种中药材挖掘机,把农民从辛苦劳作中解放出来。
在“三西”地区,扶贫已改变了传统的救济型方式,走上了在国家必要的帮助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贫困面貌的道路。
和李世全一样,30年来,一批又一批的科技工作者,立足于定西的黄土地,从农民生活、耕作的传统中寻找灵感,从国内外的先进技术、思想中寻找“治穷的秘密武器”。
但让李世全没想到的是,中药材挖掘机的研制竟耗费了自己三年时间,这是因为一个最关键的动力问题一直难以解决。
那些年,他不停地试验、失败。吃饭时还在想,忘了吃饭,筷子就停住了。有时跟别人说着话就忽然走神,人家吼他才反应过来。
2010年的一天,他坐在公交车上,经过一处建筑工地,忽然听到一阵“嗡嗡”的轰鸣。后来李世全回忆,那一刻,他的全身——连五脏六腑都跟着震起来。
那响动,是修楼房用的震动棒发出的。他想,这么小的震动棒,把三四米的地都钻开了,用它摇破土块行不行?
他立即跳下车,冲进一家五金店买了一支震动棒,背回去就试验。
2010年夏天,样机终于做出来。李世全用车拉到自家果园去试验,四周是山,各种水果挂满了枝头,没有风,八九点钟的太阳晒得人暖洋洋。李世全无心赏景,心里七上八下:能不能成呢?
他挽着裤脚,蹲在机器后头,跟着它走,鼻子都快贴到了地上。药叉插进土里,他恨不能跟它一起钻下去看看。药叉一寸一分地插下去,哗哗地把土翻开……50多厘米!
李世全举着双手蹦了起来,大喊大叫:“哎呀,成功了!”
旁边四五个工人,看见他好像疯了一样:“这个人瓜(傻)了。”
李世全却似乎把一切都已忘光:“当皇上还没有我高兴。”
用了机器,一亩地半小时就挖完。老大爷、老婶婶感谢他,拿个馍馍双手捧上来:你不吃一口我心不放。
而对已获得两项国家专利的李世全来说,他在农机上放不下的心思,还有更多。
(文章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