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澜1942年出生于宜昌县(今夷陵区)龙泉铺水府庙杨家嘴,后迁入三岔河胡家巷子(今法官泉村3组)。他四岁入私塾,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官学”(新式学校),读至初中毕业时因家境困窘辍学回乡。他自幼聪慧好学,尤喜读书和写作,读小学时诗文就写得像模像样。
1961年,王文澜来到香烟寺村做了上门女婿。从此他一边务农,一边坚持读书写作。开始他只是写一些消息简讯,报道身边的好人好事,后来慢慢学着写通讯、诗歌、随笔之类,投寄给报社或广播站(那时还不叫电台),居然时不时还能被采用几篇,这对他来说是个莫大的鼓舞,于是就一直坚持下来。据王文澜回忆,当时写稿环境特艰苦,条件很差,白天要在生产队劳动,每月要做28个出勤天,达不到要惩工分,所以只得在晚上写。可是那时还没通电,照明用的是煤油,而煤油是要凭煤油票供应的,量较少根本就不够用,他就上山到松树蔸下面刨松香(松树受虫害流出来的松脂),把松香放到铁灯盏里熔化,再放上灯芯点燃照明。这东西烟大又不太亮,不过也只能如此。那年月一个工日(10分)才两三角钱的“分值”,哪有钱买稿纸,他就把香烟盒(那时都是薄纸软包装)拆开翻过来当稿纸用。那时的稿费也少得可怜,广播稿用一篇只有5分钱、1角钱,报纸一篇也才一、两块钱。政府也不太重视新闻宣传,从来不开通讯员会,更不用说表彰奖励,然而这些,都未能使他停下笔来。“文革”时期的1968年,“红卫兵”、“造反派”以“新生反革命”莫须有的罪名,将王文澜拷打近俩月,被整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好在总算捡回一条命。从此他也沉沦过几年没写稿,他不愿写也不敢写。他想不通世道竟是这样黑暗,有理无处讲,有冤无处伸。后来他自想自解:人要学会宽容和谅解历史,反思自我,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艺术家,不是也有许多人蒙冤受屈遭迫害吗,最终历史还是还他们以清白。于是,他又重新振奋精神,拿起笔来继续写作。进入20世纪80年代,政府开始逐渐重视新闻宣传,每年镇里、县里都要开一次通讯员培训或者表彰奖励会议,奖励多是“从礼路上走走”。由于王文澜写稿较多,几乎每年都被评为模范通讯员出席会议。90年代,他写稿的数量质量都有了很大提升,也开始重视对重大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先是宣传本村妇女王凤香靠做腌菜致富并带动一方的典型,被多家媒体报道后影响较大,导致周边几个村一下子形成了“腌菜热”,对农民增收起到了一定的促推作用。后来他又采访报道了石华山村6组组长徐启益,湖北农民报(即现在的农村新报)以《“粟米官”中一杆旗》为题发了头版头条,社会反响也不错。1995年10月,龙泉镇人大主席团为了鼓励王文澜写稿,特资助1000元钱让他进京参加农民日报举办的新闻研习班,回来后他写稿的热情更高了,劲头更足了,接二连三地写下了《“实干书记”商克宽》、《万代表的“代表作”》等多篇较有影响的稿件,这些稿件分别被《农民日报》、《人民代表报》、《湖北农民报》、《三峡晚报》等媒体采用,彰显了基层干部、人大代表的工作业绩和风采。这时,市里县里看到王老写稿确有一定功力,当时的《三峡科技报》和宜昌县广播电台还分别聘请他为特约记者。2000年,王老参加“亚农杯”全国农民读书征文活动,其作品《读书使我获得双重富有》荣获一等奖。2006年,他听说香烟寺村四组谢玉孝,丈夫帮别人拆土墙屋墙倒被塌身亡,含辛茹苦抚养一双儿女,悉心侍奉80多岁、患有白内障等多种疾病的公公,任劳任怨不弃不烦,他深受感动,通过细致采访,写成一篇《心洁如玉 孝老爱亲》的通讯,多家报纸予以刊发,谢玉孝也被宜昌市妇联评为宜昌市十大孝老爱亲模范之一,并受到表彰奖励。中共十七大召开前夕,王老精心创作了17首诗词表示庆贺。2008年8月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办,终于圆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王老欣喜万分,激情洋溢,用了一个月时间,创作了29首诗词歌赋向奥运会献礼,《三峡日报》、《新三峡》等报刊网站予以刊载。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王老也曾发表诗词抒发情怀。2009年,王老采访龙泉镇中心学校校长李正楷之后,撰写的《他用正楷写人生》,被评为第二届全国新农村建设征文金奖作品,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颁奖。2010年,王老得知镇水利服务中心主任、共产党员陈友全同志,十几年如一日,勤恳工作在水利战线,为我镇水利建设取得卓越成就殚精竭虑,奉献殊多。王老既感动又敬佩,他采写的通讯《忠于大禹事业的人》,入选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图书《大地丰碑》。2011年,王老撰写的《他用成就兑现承诺》一文,讲述雷家畈村党支部书记、区人大代表戴圣元,认真履职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事迹,被人民网、《宜昌人大》杂志采用。2010年4月,在夷陵区人大理论宣传工作会议上,王老写的《能怪权力吗?》,被评为本年度理论调研文章一等奖。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王老为表祝贺,他从4月初开始,四出采风采访,查阅史料文献,耗时三个月,创作出90首诗词,作为献给党的一份礼物。夷陵电视台为此还专门到王老家拍了专题片,多家报纸、网站也进行了宣传报道。王老把这些诗词寄到北京,还荣获2011年“炎黄杯”国际诗书画印艺术大赛一等奖。
王老自1958年发表第一篇作品至今,已笔耕不辍54个春秋,共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2000多篇50万字,其中近30篇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此外,他还18次被三峡日报评为模范通讯员。
王老除了写新闻,还写了不少宣传精神文明和道德伦理的作品,如《家庭美德歌》、《妈妈最伟大》等等。还有赞美新农村建设的《十唱社会主义新农村》,歌颂计生国策的《计划生育十字歌》。为了发掘和传承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穿越两镇五村,请民间歌师、歌手唱山歌和情歌,当场记录或录音,还向他们借阅歌本,回家进行校勘和整理,嗣后他发表了《情歌选粹》,辑录民歌、情歌20余首。
今年,王老察觉龙泉镇20个村(社区)的新闻报道不够平衡,少部分村一年难得上一、两篇稿子。为了使许多鲜活宝贵的新闻资源不被湮没而得到及时发现和利用,为了消除空白区,实现新闻宣传全面覆盖,他主动担任起“驻村记者”。具体做法就是改变以往单纯依靠“就近取材”和别人提供新闻线索的做法,为积极主动走出去,扩大采访范围,拓展活动空间,将报道的触角向边远村和没有人写稿的村延伸。近半年来 ,王老已采访了其中的10个村,写(用)稿18篇次。他说下半年要把剩下的10个村都跑遍,实现村村有新闻,村村能上稿。
王老爱好广泛,唯独从不钓鱼打牌搓麻将,他说这样空耗时日,可惜!他会唱歌能操琴,还能作词谱曲编写文艺节目和伴奏。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来,他共为纸厂、砖瓦厂、香烟寺、宋家嘴、青龙、钟家畈等村和鸦鹊岭编写演唱材料十多个,其中小演唱《如今“土墙”也牢靠》、《十唱计划生育好》还在《人生》及《湖北人口》杂志上发表。此外,他还善于编、写各种对联,乡亲们哪家如有结婚、生子、老人祝寿、新居落成,大多会请他帮忙写对联记礼单,王老也总是乐意为之,尽力把事情办好。
问及王老今后的打算,他豪情满怀,雄心未已:“只要我眼不瞎,手不CHUA(宜昌方言,瘸的意思。下同。),腿不败(跛),我就会不停笔,继续写,永远做一名为党和人民摇旗呐喊的鼓吹者,永远做一名先进文化的忠实传播人。”
6月27日,龙泉镇隆重召开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立91周年大会”,会上,表彰奖励了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员、道德模范、十佳能人等单位和个人。其中,王文澜被评为“十佳能人”中的“文化传播型”人才。
(文章来源:农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