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三农人物 > 李光华:像蜜蜂一样勤劳的养蜂人 返回首页

李光华:像蜜蜂一样勤劳的养蜂人

时间:2013-02-28 13:39来源: 作者:收藏

  “做一个合格的养蜂人,除了练就‘一看二摸三品尝’便能识别蜂蜜真伪、类别、产地的‘火眼金睛’外,一年四季还要像蜜蜂一样勤劳。”近日,笔者前去采访丰都县兴义镇杨柳村养蜂户李光华,看到他家的院坝里摆放着一排排整齐的蜂箱,老李正在向慕名前来请教的蜂农传授养蜂秘诀。

  近年来,三峡库区蓄水至175米水位线,李光华家的房子和承包地大部分被淹没,成为村里的“双淹”(淹房、淹地)移民。听说养蜂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风险小、不与农业争地等特点,不失为“立竿见影”的致富好项目,老李便利用移民后扶资金发展养蜂业。去年,他家的养蜂规模达到50多箱,卖蜂蜜和蜂王浆的纯收入超过10万元。

  定地饲养产量受限

  2011年初春,李光华买来25箱蜜蜂试养。包括杨柳村在内的丰都县境内长江两岸沿线,种植了成片的龙眼树,面积达到10万亩,每年的春季龙眼花开芳香四溢,因此也成为他养蜂的优质蜜源,几乎不出村就可让蜜蜂采集足够的花粉。

  “开始技术还不是很成熟,人也不会防备蜜蜂,有时从蜂箱取蜜时动作笨拙,不小心就被蜜蜂蜇着。一旦被蜇着,那种痛真让人受不了。”李光华说,因此在割蜜的时候,他会戴上专门的蜂帽,用一袭长长的纱网将脸完全遮住。

  老李介绍,从箱中割下来的蜂蜜颜色微黄,口感纯正,可以直接食用。如果想保存的时间长一些,还需要杀毒提纯。近年来,随着农业用药的广泛,蜜源大量减少,一些利欲熏心的人开始将原本自然、清纯的蜂蜜和蜂产品掺杂销售,搅得市场上真伪难辨、鱼龙混杂。消费者为了买到天然正宗的蜂蜜,往往会买走老李现场割下的蜂蜜。

  尽管这样,仍有大部分蜂蜜要推向市场销售。而蜂蜜销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啷个蜂蜜里面会有结晶体?”“你是不是在蜂蜜中掺进了甜蜜素哟,要不怎么会恁个甜?”……面对消费者的质疑,李光华总是耐心地解释,并教给他们辨别真假蜂蜜的常识,有时还要舀出半勺蜂蜜,高高倒进碗里现场演示给他们看。

  在养蜂行业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说是“养蜂人要像蜜蜂一样勤劳”,只有养蜂人带着蜜蜂四季追赶花期,蜜蜂才能够产出更多的蜂蜜。由于李光华采取定地饲养方式,哪里也不去,这年收获的蜂蜜便只有龙眼一个主花期,没有最大限度实现增收。

  追赶花期辗转各地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养殖蜜蜂,如果没有蜜源保障,蜜蜂采集不到花粉,又怎么能够酿出蜂蜜来呢?弄懂了这个道理后,去年春节还没结束,李光华就赶紧把蜜蜂的群体扩大,决心带上蜜蜂追赶花期,以获得更多的蜂蜜。

  “我了解到,丰都县内的蜜源其实是非常丰富的,除长江两岸的10万亩龙眼花外,还有江池镇的5000亩油菜花、双路镇的3000亩李子花、龙孔镇的8000亩晚熟柑橘花、树人镇的3000亩枇杷花等等,而这些植物的花期都不在同一时段或同一季节开花,这就为蜜蜂采集花粉错开了花期。”李光华说。

  为了获得这些优质的蜜源,去年2月上旬,老李便带着一箱箱蜜蜂,第一站就是直奔江池镇的油菜种植基地安营扎寨,绚丽的油菜花丛成了他临时的家。由于住的是简陋的帐篷,最怕遇上刮风下雨。有时候还要住在荒郊野外,前不着村后不挨店,没有干净的水源,老李只能将就着喝山沟里的流水。夏季天气闷热,老李除了忍受蚊叮虫咬,还要时刻预防雷电及暴风雨的袭击。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一个花期结束,就是采集蜂蜜的时候,此时也是李光华最有成就感的时候。看到一桶桶黄澄澄的蜂蜜从箱中割出,他心里的高兴劲就甭提了。“在一个花期里,一箱蜜蜂最高可产七八十斤蜂蜜,去年全年内我带着蜜蜂追赶了4个重要花期,一箱蜜蜂平均产蜜达到270多斤,毛收入3000多元,这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做甜蜜。”看着一只只蜜蜂勤奋地在花丛中采集花粉,老李的脸上也像花开一样,洋溢着满面喜色。

  这一年,经过李光华的辛勤劳作,他的蜜蜂发展到了53箱,随着规模的扩大,老李的思路也不断拓宽,先后在镇上和县城里开起了蜂产品专卖店。老李说,蜜蜂一生勤劳无私,采花酿蜜,将最纯正的蜂产品提供给人类,我们养蜂人更应该尊重它们的劳动,在产品的销售上决不能掺一丝假,否则可真对不起这些小精灵啊!老李生产和销售的蜂蜜和蜂王浆产品,也因此被工商部门评为信得过的纯天然绿色食品,深受消费者喜爱,销路一直很好。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