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养鱼这一行,一要知鱼性,二要懂水性,不但要掌握技术,而且要有吃苦精神。不然的话,产量就上不去,收益也就不大。”这是记者在望庄镇渔农场采访养鱼能手王裕磊时,他道出的养鱼致富经。
王裕磊于八十年代初中学毕业回家乡东盖村务农。那时他就意识到:即使种田,没有专业知识也是不行的。于是,他积极报名参加了中央农业广播函授大学,先学植保专业,接着又学习了水产养殖专业。他在学中干,干中学,用理论指导实践,结合实践印证理论,没几年,就成为一名懂技术、肯钻研的农业技术人员。1985年,镇领导慧眼识才,招聘他到水产站工作,指导全镇的水产养殖技术。
上任后,他首先在提高渔农场的养殖产量上搞突破。他与周围的同志们一道,分析化验场区水域的水性,淘汰了不适宜继续养殖的鱼种,引进了符合当地水质的新品种,采用新技术精心养护。碰上难题,他就跑到市里请教老师,自费打长途电话询问专家,并取样单独养护,进行比较。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成果,渔农场养殖的鲤鱼、胖头鱼亩产量由原来的17.5公斤,一下子提高到517.5公斤。如此大的跨越,使他成了微山湖畔的新闻人物。渔农场的产量上去后,带动和激发了有水面村的养鱼积极性。于是,王裕磊就担负起了各养鱼专业村、户的义务技术顾问,骑着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指导水产养殖业。
镇渔农场为了减少人员开支,提高经营效益,推行了承包经营制。王裕磊积极响应镇里的号召,率先承包了20亩水面,先后放养了鲤鱼、草鱼、武昌鱼和白鲢、花鲢等品种。在投食上,他以使用鸡粪、青草为主,辅以化肥和商品饲料,这样的配方投食科学合理,鱼吃得快、长得肥,并大大降低了成本。对于鱼类常见病,他一瞅就知道是寄生虫病还是细菌性病,所以在治疗上,他总是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在王裕磊看来,创造较好的效益,光靠懂技术还不行,还必须有吃苦精神。为此,他常年吃住在养鱼池边的低矮房屋内,白天巡回在沼泽地上割草,入夜与同行们一起读书看报,了解时政,钻研养鱼技术。不管风吹雨打、酷暑严寒,还是蚊叮虫咬、蛇蝎侵袭,他总是不离开鱼池。家中的事,全靠勤快的妻子操持。
靠着闯劲、拼劲,靠着苦干、巧干,这几年,王裕磊使鱼的生长期缩短到5个多月,条重平均超过1.35公斤,个别的突破5公斤大关。捕获时节,前来购货的汽车、渔船络绎不绝。
王裕磊靠养鱼走上了致富路,与他一同承包水面的同行们,在他的指导和带动下,也都获得了良好的收益。手中有了钱,镇上、村里的公益事业,他总是踊跃捐款或赞助,多次受到领导和村民的赞誉。去年,他登上了全镇致富能手、经济带头人“双十佳”的领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