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党员如何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级索镇级索村党支部书记王其金用他辉煌的业绩向人们展示了新时期党员的模范风采。十几年来,他引导着全体村民推广应用科技,发展高效农业,使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1992年,级索村成为全市首批小康村,去年集体收入达到1.2亿元,粮食每年递增5万多公斤,人均纯收入实现3280元,被中国农学会授予“全国科技兴村计划试点村”。村党支部连年被评为“五好党支部”,他本人连续13年被评为市级优秀共产党员。
共产党员不仅要有率先垂范、无私奉献的精神,还要有改革创新、科技致富的本领。这是共产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基本要求,更是实践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具体表现。
提起级索村的科技种田,就不能不提起村党支部书记王其金的名字。就是他,带领全村群众撒下科技种,栽出科技花,结出丰硕果。
1972年,高中毕业的王其金因遇上“文化大革命”回乡务农,在大队科技队当上了一名技术员。大队为了重点培养他,于1977年把他送到泰安农学院脱产学习二年。在学习期间,他成为全国著名小麦栽培专家余松烈教授的得意门生。
1980年,改革的春风吹到了鲁南大地上,农村实行了生产责任制,砸烂了多年的“大锅饭”,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是,大包干打破了原有的科技体系,实验田分给农户,科技队被解散,科技网络陷入瘫痪。而另一方面,致富心切的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却越来越强烈,有的因缺少科学技术始终脱不了贫,有的盲目种植亏了本。王其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运用过去学得的知识,在自家三亩责任田里搞起了高产攻关实验,决心靠自己的顽强拼搏为大伙闯出一条富裕路。
为了搞好科学试验,王其金风里来雨里去,起早贪黑。为了测算一个数据,他经常要熬上十几个夜晚,认真观察记录作物的发育情况,摸索生长规律。十几年来,他记录的文字达300多万字,各种数据10万多个。功夫不负有心人,汗水浇开科技花。王其金从省农科所引进的鲁麦5号、鲁麦7号两个新品种,通过试种,亩产达到432.6公斤,比百泉系列麦种每亩增产86.5公斤。他根据土地严重缺乏微量元素的实际,实行了配方施肥,改革过去“一炮轰”的施肥方法,由一次性施肥改为施种肥、底肥、拔节肥、喷施叶肥;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他合理密植,采用精播技术,小麦播种由原来的12公斤下降到6公斤。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成为“科技状元”的王其金没有忘记他的初衷,而是竭尽全力地帮助着乡亲们。他一上地,屁股后面总是跟着一大群请教问题的人。群众问啥他回答啥,毫无保留。他一进家,老少爷们也跟着迈进了门槛,唠来叨去,说得全是科技种田的事。听说谁家地里出现了“疑难杂症”,他饭也不吃摞下碗就到地头,非得把出“脉”、开出“方”才罢休。1986年,市场上玉米种缺货,每公斤涨价到八九块钱,可王其金培育的1000公斤丹玉13号优质玉米种全部送了人,一分钱没赚到。十几年来,王其金到底帮助多少人掌握了科学种植技术,提供了多少科技资料和良种,谁也说不清算不明,可级索村的千把户人都知道种田离不了王其金。
推广农业科技,发展“双高一优”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走上富裕文明的康庄大道是农村党员新时期的艰巨任务,更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最好体现。
1987年,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王其金被推上了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在他的带领下,党支部战斗“堡垒”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农民科技致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健全科技网络,配备了科技副村长和专职技术员。全村划分4个片、29个村民小组,村干部、片长、小组长既是行政干部,又是农业技术员,为科技推广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粮食要增产,良种是关键,“科技状元”王其金深谙此中道理。从1993年起,他坚持内引外联,先后与山东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烟台农科所等十几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固的科技协作关系,聘请了余松烈教授为科技顾问,拨出1000亩优质地当实验田,引进小麦、玉米、花生新品种30多个,最终筛选出当家品种9个。同时,他在专家的指导下领导群众建立了“三圃田”,实施了“125”繁育工程,先后繁育出“215953”、“鲁麦22”等7个优良品种,成为鲁南地区最大的良种专业村。仅去年全村就对外销售种子100多万公斤,为群众增加收入100多万元。在此基础上,他又带领群众建立了高产攻关田,走作物模式化栽培的路子。他还组织农技人员指导到地块,党员科技带头户示范到地块,良种供应到地块。去年,全村4800亩小麦丰产方平均亩产536.2公斤,其中50亩高产攻关田单产达到612.5公斤,创全省大面积单产较高水平;3800亩玉米丰产方单产达到713.4公斤,其中500亩高产攻关田亩产达758.9公斤。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王其金为自己用辛勤汗水换来的丰硕成果而高兴。同样,农民们望着一块块科技田、丰产方也发自内心地赞叹:“好支书给俺带来了高科技,黄土地里种出了金疙瘩。”
着眼长远,培养有技术、有文化的新型农民;高瞻远瞩,建设科学文明的新农村。这不仅是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的需要,也是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1996年10月9日,省长李春亭来到级索村的丰产方里参观并当即题词:“攀登科技高峰”;1997年5月4日,省委书记吴官正到这里也是给予了高度赞扬……面对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殷切关怀和期望,王其金深深感受到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责任。“我们不能被小富即满的小农经济思想所束缚,要牢牢树立走向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要树立带领群众创造科学文明新农村的坚定信心。”他在一次党员民主生活会上向全村113名党员发出了号召。
在他的带领下,全村人掀起了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潮。党支部成立了党员电教中心和广播站,购置了大屏幕电视机、录放机、扩音器等设备,大力传播科技知识;每年订阅各类科技报刊30余种,价值3万多元,并制作了30多个阅报栏,分布在街口、集市等人口集中地段,方便群众读报用报;办起了农技夜校,党员干部带头学、带头讲、带头干,共培训1万多人次;大批干部、青年农民积极参加农广校、农函大的学习,掌握实用技术。目前,全村参加农广校学习的有300多人,其中有60多人达到了中专文凭,30多人被评为技术员,6人被评为助理农技师,1人被评为农技师。
为了培养跨世纪人才,造就未来的栋梁,他从战略高度出发,大力扶持教育事业。村里划地40余亩,投资100多万元,在村南建起一座可容纳1000余名学生的省级规范化小学;在村北投资19万元办起了一座枣庄市级规范化幼儿园。目前,一座占地35亩的农民乐园已经规划完毕,不久的将来又要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王其金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觉悟和气魄率领群众学科技用科技,在新的世纪,勇攀新的科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