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89年11月27日,国务院就已作出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相关决定。其中明确指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依靠科学技术解决问题。特别是在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要从根本上解决关系到国家兴衰的农业问题,科技兴农尤为重要。而施可丰作为农资类企业中的翘楚,多年来始终坚持产品创新,将科技研发放在首位,在中国化肥行业中,引领了一条当代科技兴农的坚实之路……
由广告人杂志、张默闻策划、施可丰联合主办的“中国著名门户视频网络媒体高端采访会“4月24日在北京·中央电视台梅地亚中心举行,我们采访了施可丰董事长解永军先生。

2
记者:科技以农为本,施可丰依靠科技力量造福三农,其科技水平如何保持领先?
解永军:施可丰的品牌历史虽然到目前为止只有近20年,尚属于年轻企业,在成立最初也是依靠引进国外技术。但是,我们分析科技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未来核心,单纯依靠自身研发远远不能支撑企业,乃至农资市场需求的未来。所以,我们从2005年开始就立足于国内、国际顶尖产品技术和研发部门的合作,并率先与中科院生态研究所合作至今,不断研发适应需求变化的新型产品。在沈阳,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成立了中科沈阳新型肥料研发中心,我们也相应建立了国家级土壤与肥料实验室,立足高端研发合作。在产品研发上,稳定肥料已被施可丰连续改良、提高达两次以上,在增加作物产量的同时,更满足了改善土壤品质的环保、耕种需求。2013年,施可丰还推出了两项全新技术:一是降解酶相关技术,起到降解蔬菜、水果、粮食中农药残留的作用。此外,该技术还可应用于农业污水处理;二是聚合氨酸,可改变土壤和农作物品质,并已推向市场,让更多企业获得科技成果共享,造福社会。同时,施可丰也与众多农业大学合作,培养学生人才,为今后更多新型产品的推出打下良好的内部人才基础。我们坚信,科技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懈动力,没有这两点,企业便难以长久生存。
记者:施可丰在缓控释肥方面有何技术突破,目前在国际、国内处于怎样的水平?
解永军:缓控释肥技术突破主要包括稳定性肥料和脲甲醛技术,属于氮磷钾养分中氮养分的缓慢释放。与同类产品相比,日本的树胶包膜技术仍会在土壤中会造成20年不能分解的污染效应,致使土壤、空气、环境的二次污染。虽然达到了控释效果,但也带来了其他负面影响。而施可丰通过将多种技术相结合,掌握作物需肥曲线、土壤需肥曲线和养分释放曲线。这其中还包括微生物和矿质螯合技术,调整土壤品质。同步营养肥控制作物在120天内得到所需养分的缓慢释放。而植物油包膜技术则针对120天以上的作物需肥要求,进一步达到延长释放时间、不造成二次污染和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效果。
2008年,我国唯一一位化肥院士刘更另,受山东省科技厅委托,带领国家顶级专家团对施可丰植物油包膜技术进行了鉴定。包括南京林业大学校长沈其荣,时任农业部肥料处长高祥照,科技部新型肥料研制组首席专家组长吴志杰等人也参与其中。得出结论,植物油包膜技术有3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各项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属于稳定性肥料,此举也让施可丰有幸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也是迄今为止这方面的最高奖项。用农业部肥料处长的话说:“目前这种技术在国际也是领先的。融合了长效和配方施肥、土壤修饰的集各种技术之长!”
记者:作为媒体,我们非常关注技术先进,与民生紧密结合的农资产品,想请您谈一谈国营农场使用贵集团产品后所取得的效果。
解永军:四年前,中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在黑龙江红星农场开展了生态示范,施可丰也有幸参与其中。由于红星农场是专业化农场,有原本稳定的化肥供应商,所以我们也在逐年向这类大型国营农场、种子企业及专业合作社示范推广,并得到了充分认可。在这期间,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化肥配好种,好种配好肥”,向种子企业推广一种“种肥同步,两面集成技术”,并派出专人和机械上门为农民播种,这也是我们在未来的经营发展方向之一。随着国家土地的集约化、科学化、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未来的施可丰会成立农业科学院、新型农业公司等等。施可丰现在已有30余名农业、土肥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在做专业合作化的研究,用技术和实验示范等手段推广新型肥料。特别是对同步营养肥与农场、专业合作社,以及种、肥经销商的合作,均起到非常好的推动作用。现在,我们已和国内前三位的种子经销商,包括国内玉米销量第一的秋落种业、德农种业合作三年以上,还有一些大型专业合作社、种子经销商都在与施可丰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