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三农人物 > 李国和治村 返回首页

李国和治村

时间:2013-07-12 22:02来源: 作者:收藏

  午后的阳光,暖洋洋地晒着平洋村。

  在村子转了一圈,也没看见一个人影。来到村部,只见一个中年汉子正在打电话。“他就是村支部书记李国和。”同行的市委宣传部干部介绍,平洋村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公主岭乃至全省的城镇化试点村,离不开他独特的治村法。

  “哪有什么独特,就是下手狠,一夜间把村民从土地里撵了出去,让他们去企业上班,当‘市民’,只留我和50个村民在这当农民。所以白天在村里,你基本看不到村民。”李国和笑着说。

  让村民脱离土地

  平洋村,位于公主岭市范家屯镇,原本是个典型的农业村。全村1150名劳动力,538公顷土地。“这要是靠传统种植业,咋折腾,村民都富不了。”说起刚当村支部书记那会儿,李国和直皱眉。

  咋办?李国和和村干部一商量:决定把土地集中种植,解放劳动力。

  村民大会上,李国和算了一笔账,集中种植土地,全村统一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每公顷可节省700多元;大面积实行机械化作业省工、省时、省力,每公顷可减少费用500多元;秋后机械化收割,每公顷可减少费用500多元;推广玉米高光效技术,每公顷又可增产10%以上,增收2000元以上。这样,仅种植一项每公顷耕地可增收4000多元;加上每公顷纯收入的1.3万多元,每公顷至少收入1.8万元。另外,各种补贴和粮食直补归村民所有,一户平均2000多元。村民不用种地了,坐在家里就能拿到2万元的收入。

  这下村民高兴了,连夜纷纷把土地交到了村里。李国和迅速筹划成立了公主岭市平洋村农工商公司,全村538公顷土地流转集约经营,采取农民入股,以托管形式,由村集体统一种、管、收。粮食卖了以后,按农民的土地面积分红,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这样,全村1150名劳动力,仅有50人从事农业生产,其余1100人全被解放出来。

  让村民学会技术

  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干什么?李国和盯上了周边的城镇和企业。平洋村具有离范家屯镇、公主岭经济开发区、长春市一汽集团较近的优势,而且交通便利。

  “那时候,每年春天村里都要举行技能培训班,帮助村民学技能,让大伙能够有机会轻松就业。”村民王书红告诉记者,把土地流转给了村里之前,她和村里的其他妇女一样,年年伺弄家里的5亩地,一年闲9个月还不挣钱。参加培训班学了技术后,现在自己在村办企业打工,每个月都能赚1500元。

  不到两年的时间,李国和就安置了650名村民在附近企业就业,外加自主就业的500名村民和在村里做机械手和管理人员的50名村民,全村1150名劳动力全部实现了就业。李国和说,这650个劳动力每人每年按2万元计算,全年就增收1300万元。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带地进城的“市民”。

  “我越来越喜欢这种上班生活了,挣钱不说,好像还变成了城里人。”站在企业门口,王书红兴奋地说。

  “要当城里人,前提是要住楼房。”这是所有村民的企盼,也是李国和的梦想。

  让村民洗脚上楼

  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村民没有想到李国和和村委会下了一招妙棋:农民以住宅和宅基地置换楼房,与企业合作,创建新型社区。

  在李国和的多方努力下,村委会与房地产开发公司达成承建协议,由开发商垫付社区建设费用,镇政府通过土地收益和相关政策,对开发商进行补偿。这样,在政府不出钱、村民不花钱的情况下,实现农民进城上楼。

  在平洋村农民新型社区建设工地,工人们正在紧张地施工。这个总投资1.5亿元,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的农民新居及附属用房年底即可竣工。

  李国和告诉记者,农民以住宅面积1:1置换楼房,不但增加了收入,而且每平方米还给300元装修费。如今,全村户均住宅面积为93.1平方米,大约价值在10万元左右,而置换相同面积的社区楼房价值高达32万元左右,通过置换,农民的净资产平均又增加了22万元左右。而全村84公顷宅基地全部复耕,一年收入160多万元,用于补助给农民的物业管理、供暖、水电等相关费用的部分补贴,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土地向规模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进而实现村民的幸福生活”,我想,这也许就是李国和的治村根本和梦想。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