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三农人物 > “不同的人生 相同的风采”(图) 返回首页

“不同的人生 相同的风采”(图)

时间:2013-07-16 20:06来源: 作者:收藏

  提起李希珍,宿州市萧县的种粮户几乎无人不认识他,他是全国种粮大户,萧县天之润农民合作社总理事长,他带动全县多名青年成了种粮大户。

  浓厚感情 投身农业

  李希珍是农民的后代,对土地和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2006年,在商海拼搏了十多年且已小有成就的李希珍,把目光凝聚在回乡发展农业上,凭着过人的胆识和魄力,靠着农民的信任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当年他投入了全部的积蓄和精力,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承租了近千亩土地,于2009年3月正式成立了宿州市第一家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萧县天之润农民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2000多人,社员收入平均高出当地农民1000多元。

  2009年,虽然合作社的红芋收成很好,但由于物流运输和仓库储藏的管理不善,导致600多吨红芋全部烂到了仓库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300万元。经受此次打击的李希珍,一个月时间都一言不发,他是被击垮了吗?当大家还在疑惑中时,他召集了合作社所有成员,把这段时间总结出的失利原因逐一列出,并拿出了科学的整改方案。大家纷纷对他刮目相看,原来老李不是被打垮了,他是在失利中沉着的思考。

  钻研农业 科学发展

  在合作社成长的几年中,大大小小的难题,让李希珍越来越喜欢动脑琢磨。虽然合作社每年丰收,但是粮食产量和质量仍然比不上全国优秀的种粮户,于是他专程赶往了郑州农科院取经,并请来农业专家讲课、指导。他善于钻研,不断改进农器具提高生产,其改进的滚筒灌溉农器具已申请国家专利;他改进的红芋大垄双行技术,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种植效率。

  在粮食生产中,他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增产增效并重,在努力做好粮食连年增产的同时,积极扩大优质小麦、专用小麦、黑色小麦和良种繁育的面积,使种粮效益进一步提升;良种良法配套,优质专用良种实现全覆盖种植,落实测土配方施肥、氮肥后移、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科学技术配套措施,确保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农机农艺结合,采取小麦机条播技术、玉米免耕分层施肥技术、红芋大垄双行技术等,联合大型农机具统一作业调度,耕种100%机械化,降低种粮成本,实现粮食连续增产;生产生态协调,积极推广“猪-沼-粮”模式,充分利用合作社大型沼气站,实现秸秆填料、沼渣肥地、沼液杀虫、沼气发电,发展绿色现代农业,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劳模领路 引领种粮

  李希珍给当地农民树立了一面旗帜,先后被评为“全省农民创业带头人”、“安徽省劳动模范”、“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种粮大户标兵”等称号。合作社先后与皖垦、隆平高科等种子企业及皖王面粉集团签订良种、粮食订购合同,发展订单生产,还与国家农科院甘薯研究所签署协议建立红芋原种及新品种示范栽培基地。为把更多的新生代农村青年转变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经营者,他先后聘请了10多名高技术专家进村入户,以高产栽培技术为主要内容开展农技知识培训。在他的带动下,已有六个乡镇40000多名农民通过订单生产粮食,全县出现百亩以上的种粮大户49名,青年种养能手23名、返乡创业青年18名。

  目前合作社通过流转已拥有耕地5000多亩,创业年产值超千万元,正准备构建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发展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继续加大土地流转速度,让更多农民参与进来,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精深项目,以实际行动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走好种粮兴农致富的路子。

微信扫一扫:让您“鲜”声夺人,抢占先机,引领农业新风尚!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