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三农人物 > 新疆陈志军:在蔬菜大棚里淘金 返回首页

新疆陈志军:在蔬菜大棚里淘金

时间:2013-07-19 04:34来源: 作者:收藏

  “是团场的好政策,让我过上了好日子。近几年,我连年纯收入达8万余元,步入了小康时代。”第二师二十四团十六连职工陈志军在他的蔬菜大棚里乐呵呵地对笔者说道。

  今年40岁的陈志军是二十四团十六连的一名普通职工,200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入党以来,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曾经在河南开早餐店,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陈志军, 2005年3月带着一家人从河南移民来到二十四团二十六片区。刚来的时候没有地种,也没有创业资金,为了一家人能够填饱肚子,他和妻子只能打工,每人一天20元的工钱除去生活费,所剩无几,孩子的学费成了他们最大的难题。后来,在连队领导的帮助下,他和妻子承包了42亩地,当年纯收入达两万余元,解决了生活上和孩子们的学费难题。他常说:“连领导就像我的家人一样,常常帮助我们,让我对美好生活充满了希望”。

  2006年下半年,陈志军赶上了好政策:团工会鼓励职工发展设施农业,从政策、资金、水、电、路等方面给予优惠,为解决职工群众资金短缺的难题,该团积极与农行和信用社协调沟通,协助发放小额贷款。这对于陈志军可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看到连队上好几家人靠种植大棚发家致富,而且大棚都建在家附近,大棚与田地可以兼顾,这让他动了心。说干就干,他贷了4万元的款,建了一座两亩地大的大棚。

  2007年3月,陈志军和妻子开始育辣椒苗,由于这是他们的第一次尝试,所以只育了大半棚苗,他很珍惜这次机会。刚开始从事大棚种植的陈志军,为了尽快掌握种植技术,经常跑到别的大棚种植户家里去学习、取经,一有空闲时间就会到连图书室看书,学习大棚种植技巧,他还经常向连队领导请教,全身心的投入到大棚种植中。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他育出的大半棚辣椒苗净赚6万元。当年8月份,陈志军又种植了一棚西葫芦,在他的科学种植、精心呵护下,这一棚两亩地的西葫芦产出28吨,纯利润2万余元,当年年底,他就还清了所有贷款。陈志军感慨道:“多亏团连领导和连队职工的帮助,让我在大棚里淘了金。”

  经过三年的努力,陈志军夫妇俩攒了些钱,为了过上更宽裕的日子,又承包了43亩地。然而,好运没有一直跟随陈志军,就在2008年,受经融危机影响,他承包的85亩辣椒每公斤才买到3.8元,使他直接亏损11万元,见这惨景,他并没有灰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大棚种植上,把大棚全部种上了西葫芦,当年盈利3万元。来年春季又育了一棚辣椒苗,盈利5万元,这坚定了他扎根团场的信心。

  2008年,对于陈志军来说真是记忆深刻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他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光荣的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平日里干农活都忙不过来的他,并没有因此停止和放松学习,而是树立主动学、终身学的理念,始终坚持参加连队组织的各项活动,一有时间就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然后讲给连对职工听,成为了政府的耳目喉舌。在职工中也处处履行着党员的责任,严格律己,无论什么活动,他总是冲在最前头,起到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他经常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最骄傲的事,我拥有今天的一切,真的很感谢党组织。”

  随着种植经验与知识的不断丰富,陈志军家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多,每年家里田地和大棚收入加起来都在六万元以上。日子一年比一年红火。

  今年,陈志军了解到利用熊蜂授粉技术可以降低人工辅助授粉的费用,大幅度提高座果率、产量和品质。于是,从团里引进大批熊蜂进行授粉,第一茬两亩地的大棚产出西葫芦31吨,比往年增产3吨。陈志军乐呵呵地说:“熊蜂授粉技术为我省下了许多劳力,我棚内的葫芦瓜产量也提高了不少,而且外形美观,葫芦瓜还没成熟,就有商家来定购了,给我增加了一万多元的收入。”

  借助团里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这一良好时机,今年,陈志军决心把承包的85亩地甩出去,一心一意的种植大棚,他向团工会贷了40万元的贷款,新建了五座大棚,准备全部种植西葫芦。陈志军富了,可身为党员的他深深明白一个道理: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连里人都富了,才是他最大的心愿。他告诉笔者:他会毫无保留的将大棚种植经验传授于连队其他职工,为职工群众的幸福生活添彩。

微信扫一扫:让您“鲜”声夺人,抢占先机,引领农业新风尚!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