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三农人物 > 遂宁市大石镇雷洞山村返乡青年吴小平(图) 返回首页

遂宁市大石镇雷洞山村返乡青年吴小平(图)

时间:2013-09-10 04:09来源: 作者:收藏

  在大石镇雷洞山村养鹅户吴小平的心目中,鹅是能使全村百姓脱贫致富、走上富裕之路的“宝贝”。因为他带头发展养鹅业给村里带来了勃勃生机,让乡亲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他凭着一颗执着的心,把带领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带动雷洞山村特色养殖产业的发展作为自己创业的目标。

  外出打工 发现鹅产业很受欢迎

  1992年,村民吴小平独自走出大石镇雷洞山村,开始其闯荡社会、务工经商的不平凡人生。在广东打工的几年里,他做过小工,当过杂役,在工地搬过砖扛过水泥,过着基层劳动人民的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吴小平在街上看见一个餐厅正在招聘员工,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参加了面试。老板看他踏实肯干决定留他在餐厅当服务员,负责招呼用餐的客人。

  时间一长,吴小平发现到餐厅用餐的客人大多喜欢吃鹅肉,鹅肝、鹅掌、鹅翅几乎是必点之菜。“比起猪肉、牛肉、羊肉,鹅肉的价格相对要低些,而且鹅肉营养丰富。”吴小平告诉记者,由于地理原因,长江以南的省市每年7—9月天气炎热,含脂肪较高的食品大多数人都吃不下去,喜欢食用高蛋白、低脂肪的鹅肉,并且鹅肉有降温凉血的作用。

  开店体验 发展肉鹅市场供不应求

  看着如此火热的销售市场,吴小平有所心动,决定自己开店销售鹅肉。于是他在亲朋好友那里借来了创业资金,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吴小平的餐厅主要销售鹅肉,采用清炖、煎炒、烤卤等方式进行烹饪。“开业的第一天就有许多客人前来品尝店里的鹅肉,生意好得不得了。”吴小平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情不自禁的笑了起来。他说,由于生意很好,鹅肉便供不应求,许多养鹅场都提供不上肉鹅,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吃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几年创业中,吴小平发现人们的饮食结构正向着科学化、营养化、保健化的方向发展,鹅肉成为了人们喜欢的肉类,国际国内市场鹅肉一直都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价格也因此不断走高,他对鹅产业前景充满了信心。

  回乡创业 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

  在日益崇尚绿色食品的今天,原生态绿色食品备受人们青睐,国内市场对绿色、无公害的鹅肉及其制品需求量正在逐年加大,吴小平看见了更为宽广的市场。2011年4月吴小平放弃了广东的生意,决定回乡养殖原生态绿色白鹅。

  回到家乡,他首先从农民手中流转了350亩荒废的田地,饲养了100多只种鹅。随后他便注册了蓬溪县雷洞山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展开了规模化饲养。

  “雷洞山村有部分撂荒地,荒山植被茂密,为生态鹅养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吴小平指着远处的荒山说道,他今年第一批便卖了1000多只肉鹅,原生态肉鹅一上市就被老百姓抢空了。这让他尝到了养鹅的甜头。

  “成都、重庆、广东等地的商家都和我联系,想大量收购我的生态鹅,但是以现在的规模我也供应不了。”吴小平看到如此火爆的市场,决定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养殖规模。在雷洞山村规划建设一个现代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发展“鹅(鸡)—沼—鱼—果”循环生态经济,并建成集生态鹅(鸡)养殖屠宰加工和蓬溪仙桃种植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

  吴小平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不忘家乡父老,他决定引导和带领父老乡亲共同养鹅致富。“养鹅投入少、风险低、周期短、回报高,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他告诉记者,项目全部建成实施后,可以辐射周边农户发展生态鹅饲养,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帮助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中国农业网(Agronet.com.cn)微信扫一扫: 尽“扫”天下农商情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