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村党支部书记邱志华竭力化解基层矛盾的事儿
黑龙江省依安县依龙镇农民村坐落在双阳河北岸,全村485户1710口人,32名党员,16300亩土地。1957年出生的邱志华,就是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他,从屯长起步,在村屯干部的岗位上工作了37个春秋。其中2000年以来,连选连任支部书记,这一干,就是16个年头。令人难以置信,而又是事实的是,他不仅连续满票当选,还创下16年无农民到镇级以上个别访、集体访、越级访、网上访、热线访的“零”上访的奇迹
化解人地矛盾。2004年,国家不仅毅然决然地取消了由农民年年上缴的农业税,而且还发放粮食直补款。面对这天大的好事,“失地”的农民坐不住了,1998年土地二轮发包时自愿没要地的,后来因种种原因主动退地的,纷纷找村里索要应分的土地。2005年,取消农业税、给粮食直补的第二年的春天,农民村有70多户外出打工的“失地”农民,有约在先,集体返乡找村里要地。邱志华不躲不闪,热情接待。当时,这些农民的土地已经被村里打在“预留地”里,并且发包给了在家种地的农民,发包期限还没到期,没地可给。有农民当即很生气:不给地,我们走,上北京。邱志华见状,不紧不慢的劝大伙儿:上哪都得回到村里解决,先别着急,你们明天来,给你们答复。将要地农民稳定下来后,邱志华立即召开“两委”会议,先学习有关土地承包方面的法规和政策,又咨询了县镇经管站,组织班子成员就该不该给、怎样给“失地”农民的土地问题进行了讨论。很快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按照规定必须给,但暂时没地,村里将这部分土地承包费全部给“失地”农民,等土地发包期限一到,全部重新分给“失地”农民。第二天,“失地”农民听到这个消息,个个脸上露出了笑模样。虽然暂时没地,自己也没受损失,更何况等个一年半载就有地了。农民村的人地矛盾就这样化解了,避免了农民上访事件发生。
平息水灾风波。2013年6月末7月初,依龙镇连续4天4夜降雨,其中7月2日早晨突降暴雨,顿时,满壕平,顷刻,汪洋一片,所有沟渠出槽。农民村的排水渠“民山大沟”也不例外,多处被洪水撕开,客水加内涝,绝大部分农田过水。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受灾最重的3屯的农民“鼓包”了,说是土地复垦项目建桥堵水才造成“民山大沟”的水出槽,嚷嚷要到省里告状。邱志华得知这一情况,做出的第一反应是,马上跟村长杨富说:走,到3屯开会去。邱志华将3屯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召集到一起。没等邱志华开口,情绪激动的老百姓,说啥的都有,邱志华就耐着性子,听大伙儿呛呛个够,等安静下来,邱志华才不紧不慢、心平气和地开了腔。他是这么说的:“大家的地被水淹了,我跟你们一样,心里也特别地不好受,咱们农民指望啥?不就指望地出钱嘛,这下完了。可是,大伙儿想没想过,全镇所有排水沟、顺水壕都冒漾了,咱们的“民山大沟”,就是不建桥,不也得照样出槽嘛,要我说,啥也不愿,就是水太大,来的快,来的猛造成的。大伙儿都消消气儿,压压火,村里马上向镇里报告灾情,我们积极给大家争取好处,来了救灾款、救灾粮、救灾衣物等救济的东西,肯定向咱们3屯倾斜,请大家相信我······”邱志华推心置腹的一席话,温暖了百姓的心。大家见书记说的在理儿,要告状的冲动劲儿,一下子没了。
了却农民心愿。2011年以来,依龙镇按照本镇丰林社区撤屯并村集中建设农民公寓楼的“丰林模式”,实施了新农村建设整镇推进工程。经邱志华精心谋划,农民村也抢抓机遇,紧跟时代步伐,在新民社区建设了8栋2.3万平方米农民公寓楼,为342户农民争取到684万元补助款,全村农民入住楼房,彻底告别了低矮破旧的泥草房,对此,农民们感恩戴德。但入住后,也不尽人意之处,不是这户漏水了,就是那户不热了,却没有1户到上边反映的,有个大事小情,都给邱志华致电,每次,邱志华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处理。农民集中入住楼房后,因没有学校,家长就将孩子送到10公里以外的依龙镇小学就读,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吃不消”的家长,便囔囔找县镇领导。邱志华则非常自信地跟大伙儿说:“都别着急,面包会有的。”经邱志华紧锣密鼓主动工作,县委、县政府领导协调,由县财政局、教育局、住建局、依龙镇政府、新民社区分别投资,2013年在新民社区新建1栋1100多平方米教学楼,设置2个学前班、6个小学生教学班,可容纳260多名孩子读书,每学期每个学生家庭可省下四五千块。还有农民入住楼房后关注的卫生所、老年活动室、粮食晾晒场、农机具停放场、养殖场、菜园、仓房等系列问题一一解决。
帮民排忧解难。彭金海在装修楼房时,遇到了钱不足的难题。邱志华知道后,主动借给他5000元,彭金海老不好意思了。原来,在腾空老宅扒拆他家的羊圈、仓房时,彭金海愣是不让拆,当时扬言要告村里的状,与村干部拌了嘴,闹了个“半红脸儿”。没想到,邱志华不但没在乎,还帮忙,打心眼儿里佩服邱书记心胸开阔、大仁大义。今年已经年过半百的刘青林,是个呆傻人,与80多岁的老母相依为命,母亲是低保户,他本人是五保户,有15亩承包田,母子俩靠国家给的低保户、五保户、粮食直补款和土地承包费打发日子。农民村集中建设农民公寓楼,给补助2万元,也投不起。邱志华便通过“两委会”和村民代表会表决通过,一致同意免费给刘青林母子1个楼号,产权归村集体所有,呆傻户也与其他村民一样住进了楼房,此举,受到村民赞誉。王福昌老两口都70多岁了,并且腿脚都不好使,行动不便。在办理低保户时,没指标。邱志华亲自跑镇到县,软磨硬泡争取到了指标。每逢春节前,邱志华都亲自将上级照顾困难户的钱、粮和村里匹配的钱、粮及时送到困难户家中,让困难户也欢欢乐乐过大年。
敢于担当责任。凡是村里的大事,在决策时,邱志华都通过“两委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决,让村民充分享有知情权。2010年,村里修了12.7公里通村路,除国家投资外,还需匹配资金。当时有人提议通过“一事一议”,到农民家中收一些,以减轻村里的经济负担压力。邱志华则考虑不能给农民增加负担,还得自己的梦自己圆。在邱志华的主张下,通过召开“两委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决并报镇政府批复,对村里的部分林权进行转让。当征求意见,每棵杨树最高能卖多少钱时,有人说,使圆劲,每棵卖40元就烧高香了。而邱志华却始终坚持每棵50元为标底价。当公告张贴后,有人给35元,出到40元就搁浅了。邱志华则坚信,有货不穷客,慢慢来。有外来客户,一路标价给55元也不卖,最后竟然以每棵60元的价格成交,创造了全县同等树龄最高价,一下子就将修通村路的资金缺口全部堵上,村民们没有不翘大拇指的。
为了给村集体节省没一个铜板,公款招待费年年控制在指标以内,从不宴请与村务无关的人吃酒,坚持不送礼,不贪不占,村干部到镇里开会、办事,绝大多数为自掏腰包耗油骑摩托车。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来形容邱志华的人生轨迹,一点不过分。邱志华通过为人处事,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拉近了与乡亲们的感情距离,难怪杀年猪季节,邱志华吃猪肉排号,难怪有农民心情不好,邱志华一出头就给面子,难怪有人要上访,邱志华上前一解释,就泄气了,难怪每次换届选举,邱志华都淡定自若,却满票当选······
(通讯员 王洪德 谷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