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省依安县依龙镇奋斗村288户入住农民公寓楼的农民群体中,居住着一位穿越时空整整一个世纪、饱经风霜、历尽艰辛的百岁老人,她,对往事却记忆犹新,时而沉思不语,时而滔滔不绝,时而眼泪巴叉,时而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她,叫姚玉兰,于1917年3月7日出生在鲁西南郓城县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
这位出生在中华民国时期的百岁老人,从打记事儿起,就经受了很穷很穷的生活,穿的衣服补丁摞补丁,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1935年,时年18岁的姚玉兰,经人介绍与本地农民吕前胜结婚。
1937年,鬼子进了中原,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姚玉兰的丈夫吕前胜步入了支前大军行列,风华正茂的姚玉兰,带着出生不久的大女儿东躲西藏,有时一连好几天躲在深山不敢回家,亲眼目睹了鬼子进村烧杀掠夺的场景。
1948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时,途径姚玉兰的家乡,联欢、扩兵、募捐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遭受战乱之苦的姚玉兰,在新中国成立后,与丈夫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的憧憬,双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不想,3年困难时期,膝下已经有1儿3女的姚玉兰与丈夫带着孩子们吃糠咽菜艰难度日,小女儿差点被饿死。
1962年,虽然困难时期有所缓解,姚玉兰一家仍过着饥不饱腹、衣不裹身的日子。经过反复商量,姚玉兰和丈夫吕前胜除了将已经结婚的大女儿留在山东外,带着1个儿子和2个闺女,投奔先前来到东北的亲属,一路上要饭吃,最终落脚在依安县依龙镇奋斗村,成为奋斗村的一个家庭户,开始了新的生活。
到了1970年,姚玉兰的儿子和闺女相继结婚,姚玉兰和丈夫吕前胜单独过着不算富足但也不困难的生活。
1975年,吕前胜病逝后,姚玉兰与儿子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日子,便扑奔大女儿回到了山东,独自立灶起火,过着独居老人的生活。
1993年,姚玉兰居住的村庄,遭遇大水灾,她居住的房屋受损成危房,当地领导动员其撤出,另行选择居住房屋。姚玉兰的的小女儿吕秀贤和丈夫李凤江经过商量,决定利用自家3间房的优势,将姚玉兰接到自己家居住。从此,即将进入耄耋之年的姚玉兰,成为小女儿吕秀贤和女婿李凤江家中的一员。
李凤江和吕秀贤生育一双儿女,女儿出嫁后,1996年,儿子李成志与本村女青年常开凤结婚,1998年,他们的儿子李鑫尧出生,四代同堂一家人,尊老爱幼,其乐融融。
在日常生活中,李凤江和儿子李成志伺弄承包田,是农活主力,妻子吕秀贤和儿媳常开凤则以照料姚玉兰和小鑫尧为主。
2010年,奋斗村在泥草房改造过程中,撤并4个自然屯,集中建设农民公寓楼,李凤江与儿子李成志一合计,考虑一家四世同堂,投了2个楼号,在李成志两口子居住的楼房里,给姚玉兰自己单独一个寝室。入住楼房后的一家4代人,虽然居住在2个楼号,却仍然一把火吃饭。
2012年,吕秀贤因患骨癌病逝,至此,姚玉兰的1个儿子和3个闺女相继全部离开了人世。外孙媳妇常开凤接过婆婆吕秀贤未尽的事宜,承担起伺候外祖母的重担。时年96岁的姚玉兰,生活全部能自理,常开凤便换样给外祖母做好吃的,老人家想吃啥就做啥,还为老人家准备了各种各样的营养食品。2013年,姚玉兰到户外楼区活动时,一不小心,股骨头摔坏了,当时,包括医生在内的所有人都认为老人家从此恐怕站不起来了。然而,经过外孙李成志出钱1万多块治疗和外孙媳常开凤悉心照料,姚玉兰竟奇迹般地站了起来,并借助于拄棍儿,可以走路了。
如今,百岁老人姚玉兰,除耳朵背、牙齿不全、步履蹒跚外,没有大病,饭量好,睡眠好,记忆好,心情好,无忧无虑,不戴花镜,还能穿针引线做针线活,用各种颜色边角布料,缝制工艺品褥单。
面对这个上有百岁外祖母、64岁老父亲,下有18岁正在读高中的儿子的四世同堂的家庭,今年42岁的李成志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种地上,年年种植270多亩地,年年纯收入七八万元。常开凤却把全部精力和爱都捧给了外祖母。她说:“只要外祖母开心、乐呵,我就心满意足了。”王洪德吕佳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