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新闻关注 > 林嘉騋:中国的扶贫工作正在发生三大转型 返回首页

林嘉騋:中国的扶贫工作正在发生三大转型

时间:2012-06-05 18:03来源: 作者:收藏

中国扶贫正在发生三大转型

  DD访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执行副会长林嘉Q

  从救济式扶贫到产业式扶贫,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从悲情式扶贫到快乐式扶贫。中国的扶贫工作正在发生三大转型。

  记者:近年来,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必须清醒看到,我国贫困人口规模大,扶贫标准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任务十分艰巨。您认为目前在扶贫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困难?

  林嘉Q:按照新的扶贫标准,我们现在贫穷人口估计有1.28亿,还不包括城市弱势群体,如农民工、未就业***等,如果加上他们,可能超过2亿。我国的扶贫任务还任重道远,一定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从事这项工作。

  在实施扶贫计划过程中,我们感觉主要还是资金的困难,虽然国家财政每年给的扶贫资金都在增加,但分配到各省、各县,有的到乡镇和村里还是远远不够。国家财政的拨款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按胡***总书记的指示***神,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投入扶贫事业。这里面包括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还要动员民间组织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要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心的企业家的力量,把民间资金动员起来,组建一***扶贫联盟到贫困地区去,这***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面貌。

  记者:我国的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在这***新阶段,扶贫的方式会发生什么变化?

  林嘉Q:随着扶贫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扶贫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我觉得未来扶贫方式会更多地在三***方面发生变化:一是更多地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二是更多地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产业式扶贫转移,三是更多地从悲情式扶贫向快乐式扶贫转型。这几***转变归根结底都是要让扶贫从一次性变为可持续性。

  原来我国扶贫工作主要以“输血”为主,每年都要从国家财政拨出大量的资金到贫困地区,去年我国扶贫资金投入达270亿元。然而,单靠“输血”是不够的,还应该培养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激励贫困地区打破“等、靠、要”格局,培养他们利用自身的能力,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智慧,用当地的资源,从根本上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来摆脱贫困面貌,这就是“造血”能力。

  记者:要提高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重在开发特色产业。目前几***集中连片特困片区的规划里也提出要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您认为,贫困地区在发展产业方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林嘉Q:产业扶贫的面很广,比如工业产业、农业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贫困地区发展产业首先要调研,看它的优势资源在哪。比如我去过广西的巴马县,叫长寿之乡,那边空气好、水质好,没有污染,老人都能活得长寿,八九十岁、一百零几岁比比皆是,这就是它的最大资源。再比如贵州石阡县,温泉很有特色,也可以围绕温泉开发一系列产业。但要注意,扶贫是一项综合的工程,在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同时,也要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要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形成良性互动格局。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