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新闻关注 > 司法干部帮村记 返回首页

司法干部帮村记

时间:2012-06-20 11:04来源: 作者:收藏

  □实习生 杨云超

  “郑书记是真心来帮我们致富的,他跟我们一起上山下田,埋头实干。”在盐边县和爱乡新华村,提起郑超,村主任程元瑞赞不绝口。

  2010年8月,市司法局按照“挂包帮”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派郑超到盐边县和爱彝族乡挂职锻炼,任和爱乡党委副书记,联系帮扶和爱乡新华村。

  新华村以蔬菜种植为主,经过8年发展,蔬菜种植达到一定规模,但品种单一,抗市场风险能力差,而且蔬菜销量不高,农民每年每亩收入仅2000元左右。

  “我刚到这里时,发现村里种植的蔬菜在市场上的卖价,远远高于菜贩子的收购价,农民的收入几乎被中间环节‘吃’完了。”郑超说。

  为了摘掉新华村贫困的“帽子”,郑超开始走家串户。与村领导和村民交流,征询意见,上网查资料,邀请市农牧专家实地勘察……针对新华村的气候、土壤等特点,引进四季豆、花菜、蒜苗、韭菜、香菜等。目前新华村蔬菜种植品种达20余种,大大提高了抗市场风险能力。

  2011年,郑超又带领村干部,积极引导群众发展标准化绿色蔬菜种植。他们选定15户种植大户作示范,与县农牧局协调申请资金15万元,修建25亩标准化钢架蔬菜大棚。“以前我们种的蔬菜拿到市场里去卖,几分钱一斤也没人要,多得烂在地里,看着揪心啊。靠露天种植,每亩蔬菜大概四五千块元,现在改成大棚种植,每亩能卖到七八千元,最多的卖到一万多元。”程元金站在大棚里美滋滋地对笔者说。

  “从开始建大棚,怎么规划,怎么种蔬菜,郑书记都亲自指导,跟我们一起干。我们村闹旱灾的时候,他跟我们一起打井,汗水大颗大颗地淌;雨天抢收的时候,他跟我们一起冒雨下田,浑身都淋湿透了。”程元金说。

  在培养“领头羊”的基础上,为提高农民科学化种植水平,提高蔬菜产量,郑超又积极协调市科技部门申请资金9万元,建立了“和爱乡科普示范基地”;引进‘蔬菜水肥一体化集成技术应用与推广’科技项目,申请资金5万元扶持安装水肥一体灌溉设备,并开展相关技术培训。

  “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省级绿色蔬菜基地”……新华村的蔬菜渐渐有了知名度,每天外销蔬菜30吨左右。但村民的收入还是不理想。

  于是郑超带领村干部和菜农到市区、盐边县城等地调研,最终确立了“直销+配送”的销售模式。“现在我们可以把蔬菜送到直销店,还可以把蔬菜送到村里的合作社,由合作社采用配送的方式送菜到市民家中。”程元金告诉笔者。

  目前,新华村蔬菜直销点已有10个,2个蔬菜合作社每月配送蔬菜已达170户左右。经营模式的改变,流通环节的减少,使村民的收入显著增加。2011年新华村人均纯收入达5750元,走在全乡前列。(攀枝花日报)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