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举行他上任以来的第10次中外记者见面会。
本报记者统计发现,2003年至2011年,9场中外记者见面会共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2个国家的媒体获得116次提问机会。
国内媒体对经济增长和经济政策最感兴趣,其次是和民生相关的房价、通胀话题。国外媒体记者的提问最多的是双边和多边问题。
统计还显示,2009年成为外媒记者提问的分水岭,之前西方记者常拿“人权”说事,而2009年以来,中国崛起和中国模式成了主流,3年被问及4次。
记者会·数据
“抢”去半数提问机会
法晚记者统计发现,2003年至2011年的9场发布会中,共有116次提问机会,其中,外媒记者“抢走”了60次,占总提问次数的52%。
统计显示,每年除了国内媒体之外,美国媒体在提问环节从未“落单”过,而美国媒体每年都有2-3次提问的机会。另外英、法、德、日、印也是发布会的提问环节的常客,这些国家在提问环节表现相当积极。
除了2007年和2010年,第一个问题往往都是由国内媒体先提出的。央视连续两年抢得第一个提问的机会,人民日报、新华社各有1次。
温总理在发布会上曾经公开表示,虽然一年见一次,但是还觉得太少。为了体谅大家辛苦的等待,有时发布会时间也会稍微延长。那么,谁幸运地在加时时段“抢”走了提问机会呢?
记者统计发现,此前9年,记者会共有5次延时,给出了8个提问机会,国内媒体获得4个,新加坡和印度媒体各获2次。
记者会·提问
国内记者多问经济
外媒记者爱问政治
记者统计发现,中国的内政位居被关注问题的首位,其次是中国下一步经济政策和对外关系问题,这三类问题占了将近七成。
在116次提问中,国内政治等问题被问及39次之多,内容包括、台湾问题,法律制度建设、“人权”和“言论自由”等,而西藏问题被问得次数最多,在所有的提问词汇里西藏出现了7次,属于高频词汇。
另外,记者还发现,在每年的提问中,国内媒体和国外媒体关注重点各不相同。国外媒体最关心中国的政治,其次是中国对各国的外交政策和态度;而国内媒体最关心的则是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其次是民生问题。
记者会·国别
●美国
9年提问18次 涉及方面最广
就像美国爱充当“世界警察”一样,美国记者的提问也最为宽泛。9年里美国媒体18次获得提问机会,问题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各方面问题。
比如2003年,美国记者的提问,既有“有什么样的优惠政策给私营企业”、“人民币汇率浮动”等经济话题,也有“是支持还是反对伊拉克战争”这样的政治话题。
接下来2004年至2008年美国关心的问题更多,囊括了农村土地私有化、银行股权、外汇储备乃至台湾、西藏问题,还有中国军事等问题。
针对美国记者问题多多,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美两国联系日益紧密,任何一方的决策,都会影响到对方国家,会产生相应的连锁反应。随着中国的发展,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都非常关注中国各方面的动向,想更多地了解中国。
人民币汇率 提问次数最多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与当年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逐渐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越来越引起西方国家的重视。 记者发现,在获得的18次提问机会中,美国记者有4次提到人民币汇率问题,占提问总数的22%,成为其最关注的话题。
比如2003年温家宝就任总理第一年,美国媒体就开始打探中国下一步有没有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的计划。
其后,在2008年、2009年和2011年每年都会格外关心一下人民币汇率是否有浮动计划。另外,台湾问题和文革问题也分别被问及2次。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钊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媒体有些炒作人民币汇率的嫌疑。美国多年以来一直在鼓吹人民币被低估,催促人民币升值。其背后是因为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额较大,现在美国的经济复苏乏力,有很多困难,所以就想找一个替罪羊,这个替罪羊就是中国的人民币汇率。
●欧洲
21次提问 5次拿西藏说事
统计显示,英国、法国、德国3个西方国家9年间共获得21次提问机会,提及最多的是西藏问题,共涉及5次,然后是人民币汇率问题。
记者发现,3个国家的媒体记者喜欢在中国的法制建设、言论“自由”、“人权”等方面做文章。
比如,2007年法国《世界报》记者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要建设一百年,是否意味着在未来的一百年都不需要民主。
英国《时报》记者也曾发问,为什么政府没有达到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的目标。
专家表示,挥舞“人权”、“自由”大棒是西方国家外交常用的手段,因此,拿“人权”、西藏等中国内政问题说事,成了西方媒体常用的伎俩,这一点实际上是紧随美国的政策。
●周边
俄印日等 更爱问双边关系
与欧美国家管得宽管得多不同,中国周边国家提问显得更单纯。俄罗斯、印度、日本等也是记者会上的常客,但提问全部围绕双边、多边关系进行。
作为最重要的邻国之一,俄罗斯媒体获得了5次提问机会,除了2011年俄通塔斯社记者问到了中国崛起和中国物价问题外,其他问题均围绕中俄关系、上海合作组织进行。
而日本媒体每年的问题都是中日关系下一步将如何改善,中日双方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专家表示,中国的地区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也是周边国家重要的贸易伙伴,因此,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对这些周边国家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本版文/实习生 王婷婷
记者会·趋势
2009年是分水岭
“人权”问题没人问了
记者还发现,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有些问题也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2003年至2008年5年间,美、英、德、法四国多喜欢在中国的西藏、台湾、“人权”等问题上大做文章,5年间,这些问题被提及16次。比如2008年,美、英、法三国就曾扎堆对中国的西藏问题指手画脚。
2009年成为外媒记者提问的“分水岭”。
随着西方国家经历了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一连串打击之后,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中的出色表现,特别是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模式”也开始受到西方媒体的热捧,那些历来被外媒拿来攻击中国的“人权”、自由问题开始淡出,他们开始更加关心中国的投资环境、人民币汇率问题和中国的发展经验。
过去3年
中国模式被问到4次
记者发现,在2003年至2008年间,每年都有外媒记者拿西藏、台湾等问题说事,尽管2009年英国的《金融时报》和法国的《费加罗报》习惯性地提及西藏问题,但这已经不是主流,中国崛起、中国模式开始受人关注,连续3年4次被问及。
当年俄罗斯的俄通塔斯社的记者就提到,中国在走出危机的同时,能否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南非广播公司则以请教的姿态问,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步骤来确保发展中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时候能够有更大的发言权。
到了2011年,一向以挑剔、找茬著名的法国媒体也一改往日高傲的姿态,开始虚心讨教起了“中国发展模式是否有其他国家可以借鉴的经验”。
●解读
中国想咋干
外国民众也关心
专家表示,中国不但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是最大的外汇储备国、最大的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中国经济现在更是世界经济复苏的火车头,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渐增强,因此,中国经济的走向不但对中国,而且对世界经济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现在,不光是外国媒体,甚至外国普通民众对中国经济的走向都很关心,这不仅影响着他们如何消费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而且决定他们吃哪碗饭更香。
专家表示,作为一个担当国际义务的国家,它的行为决策都对世界有着重大的影响,外媒开始从关注内政到更加注重经济走向,是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地位提升的一个标志。
-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
村村通•一路发三农信息化168网站群平台成员•全国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中农兴业工程指定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中国农民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17 nmwwt.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19690号-21

联系邮箱:nongmin212@163.com 联系电话:010-56021286 010-80449558 18610056221 18612925535
业务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