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观察) 如今,浙江农民收入高、贫富差距小,关键在于坚持把扶贫开发有机融入“三化”进程中——
看浙江“融合式扶贫”
浙江还需扶贫吗?
扶贫是长期任务,重心不断下移
2011年,浙江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3071元,蝉联全国省区之首,浙江还要扶贫吗?
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笑答:“贫困是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坚持把扶贫当做长期的战略任务和政治任务来抓。”
浙江省委副秘书长、农办(扶贫办)主任章文彪介绍,1978年,浙江农村贫困发生率36.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坚持把扶贫开发有机融入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进程中,从着眼全省到聚焦浙西南山区,从消除贫困县到消除贫困乡镇,从扶持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到扶持低收入农户奔小康,重心不断下移,工作逐层深入。
“经济越发展,越应重视扶贫工作。”葛慧君介绍说,进入新世纪,浙江每五年出台一个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区域扶贫政策,实施一个推进具体扶贫对象奔小康的扶贫工程。“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省里更是将扶贫标准从2500元(2007年不变价)大幅提高到4600元(2010年不变价)。”章文彪说。
正是基于对贫困问题的到位认识和对扶贫开发的一贯重视,浙江减贫成效喜人,贫富差距日益缩小:2011年271万低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5298元,比上年增长25%;他们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差距连续缩小,2011年降至1∶2.47。
低收入农户如何融入“三化”
搬迁扶贫享受均等公共服务,培训就业增收致富
浙江省扶贫办副主任邵峰用一句话概括浙江扶贫最大的特点:“坚持把扶贫开发有机融入‘三化’进程,让低收入农户平等参与,公平分享。”
这其中,异地搬迁扶贫是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从2008年起,浙江省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全力推进高山远山、重点库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偏远小岛和重点生态保护区农户异地搬迁。截至2011年,累计完成投资109.2亿元,异地搬迁30.9万人。各地坚持以人为本,把搬迁安置点尽可能选在区位优越、就业方便、产业基础较好的县城、中心镇、小城镇、中心村和工业功能区。
搬下来只是第一步。浙江省把搬迁扶贫当做系统工程来做,力促搬迁农户“稳得住,能致富”。
免费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及时跟上。2008年以来,29个省重点扶持县累计培训低收入农户43.9万人,转移就业20.5万人。丽水市云和县普光小区配套设施齐全,其中下山农民转移培训综合楼已累计培训4000 多名农民,“岗位超市”及时发布最新招工信息。从紧水滩库区搬下来的叶建利经过培训后,顺利地在一家木制玩具加工厂就业。云和县农办主任叶秋霞介绍,全县700多家木制玩具加工厂现在招工缺口还有15%。“只要下山农民愿意接受培训,就业不是个难题。”
发展现代农业也是一条重要出路。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五坦村搬迁下山农民符国良最近非常高兴,“去年6亩大棚草莓纯收入10多万元。今年采用立体栽培后,产量翻了一番,价格更高!”像符国良一样,加入莲花镇红艳草莓产销班的农户,通过土地流转统一生产经营草莓,顺利脱贫致富。区长鲍秀英介绍说,在杭州市的结对帮扶下,衢江建成现代化特色农业基地2万多亩,很多农产品成功打入杭州都市经济圈,丰富的农业资源大量转化为贫困农户的收入。
搬迁农户生活上也逐步融入。从龙泉市安仁镇偏远深山搬下来的低收入农户潘天宝高兴地说:“在山上住了大半辈子泥木房,想不到现在享上了福。”市委书记蔡晓春介绍说,龙泉市目前下山搬迁39884人,全市城镇化率5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市里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搬迁农户住院看病报销比例和基本养老保险水平,已跟城镇居民同标,孩子在城里上学也不用交择校费。
贫困农户如何跟上整体发展步伐?
普惠政策加大倾斜,特惠政策重点扶持
由于体制和自身原因,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往往很难跟上整体发展步伐,必须在加大普惠政策倾斜力度的同时,采取特殊重点扶持政策,帮助他们不在全面小康征途中掉队。
从2011年起,浙江对全省12个发展最滞后的重点欠发达县,实施为期3年的特别扶持政策,每年安排16.8亿元专项资金。“这是浙江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财政扶贫方式的一次重大创新。”葛慧君说。
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李宝村是个贫困畲族山村。“以前出趟村卖点药材都不容易。在省里特扶政策的支持下,村里基础设施大为改善,修了通山路,还发展起了农家乐。”村支书雷刘东乐呵呵地说,“去年村里种的金银花,吸引了外地客商前来收购,每公斤120 多元。”
真金白银的扶持,转化为日益增强的内生发展能力。2011年12 个特扶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61.5%的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
普惠政策倾斜、特惠政策重点扶持,这一理念体现在浙江扶贫的方方面面,也成为逐步缩小贫富差距的利器。
下山搬迁,会不会较富农户城镇化,较穷农户留守?浙江省扶贫办扶贫处处长张良介绍说,降低下山搬迁成本,实施向贫困农户倾斜的差别补助;不同区位的安置地点,不同档次的房子,提供多元化选择;这些政策让更多的低收入农户在自愿的基础上搬得下来。
距县城核心区仅四公里的衢州市龙游县晨东小区,如今成了近 1000户下山搬迁农户的幸福家园。每平方米安置价1080 元,只相当于市价的1/5。衢州市农办(扶贫办)主任王水法告诉记者,晨东小区的安置房,绝大多数山里人都买得起。“省里人均补助 5600 元,加上市县补贴,每人近万元。如果不够,还可以从农村信用联社申请贴息按揭贷款。”
搬下来之后,没法正常就业的,如何也能增收致富?浙江省每个脱贫小区都规划建设了来料加工厂房,让这些人家门口挣钱。晨东小区张胜娇等经纪人开办的农民创业园里,除了一大群女工,还有一群年逾花甲的老人在缝制卡通布艺玩具。73岁的邹招水老人说“像我们这样没有技术、年纪又大的,都能在家门口挣钱,还能照顾家里,真是挺好!”2011年,29个省重点扶持县来料加工从业人员95万人,人均加工费收入7100多元。
政策倾斜,贫困农户被有效地扶了起来。扶贫统计监测显示,2011年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增长25%,高于全省农民平均增幅9.4个百分点。
扶贫,融合跟资金一样重要(记者手记)
到浙江采访扶贫之前,不少朋友笑问是不是找错了采访地点:浙江这么有钱,还怕做不好扶贫工作?浙江的扶贫经验,其他地方能学吗?
无庸讳言,这些年浙江减贫成效巨大,跟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密切相关。但有钱并不见得就能做好扶贫工作,相反,贫困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往往随着经济发展而日益突出。
浙江扶贫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坚持将扶贫开发有机融入“三化”进程,创新机制,创造条件让贫困农户参与这一进程并分享发展成果;通过融合扶贫,贫困地区、贫困农户的内生发展能力逐渐增强,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这也是浙江扶贫最可资借鉴的地方。新标准,新阶段,扶贫开发任重道远,加大资金投入自然是基础。“三化”车轮滚滚向前,只有融入这一进程,扶贫开发才能获得不竭的强大动力,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才能更好提升能力,加快发展。对于新阶段扶贫开发来说,融合跟资金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记者 顾仲阳)
-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
村村通•一路发三农信息化168网站群平台成员•全国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中农兴业工程指定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中国农民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17 nmwwt.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19690号-21

联系邮箱:nongmin212@163.com 联系电话:010-56021286 010-80449558 18610056221 18612925535
业务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