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土地流转中出现的新问题,涪城区杨家镇及时“开药方”——
“今年村上每亩土地的流转费增加了192元,我家流转出去的1.7亩土地,一年增收326元。”6月20日,说起今年的土地流转费大幅上涨一事,绵阳市涪城区杨家镇团阳寺村村民唐富华喜形于色。该村土地流转费之所以能够大幅上涨,得益于镇上制定的土地流转价格协商制度。
今年5月,团阳寺村三组与绵阳碧水蓝天生态农业公司第一期土地流转协议到期。在签定第二期协议时,三组村民向公司提出:考虑到物价上涨、杨家镇迅猛发展等因素,希望公司参照周边最近流转的土地价格,按每亩土地流转费用600至900元执行。然而,2009年签署的流转协议约定:土地流转费用每5年上涨10%。如果按这个标准算,土地流转费最多增加到308元/亩。
为确保农户利益,杨家镇启动了土地流转价格协商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土地流转成功后,受市场、物价等因素影响,需要对流转价格进行调整时,可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协商。据此,镇政府召集团阳寺村和碧水蓝天公司进行协商,企业最终同意把流转费用上涨到500元/亩。
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流转项目增多、面积增大,流转过程中的一些矛盾也日益显现。如何才能有效化解矛盾,既确保农户利益,又顺利推进土地流转和产业发展呢?为此,杨家镇建立了土地流转价格协商制度、土地流转矛盾协调制度、土地流转群众会议制度等7项制度,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今年1月,团阳寺村七组75岁的黄秀武因对土地流转集体部分资金分配方案不满,闹情绪抵制村组工作。依据该镇土地流转矛盾协调制度,村干部先行调节,但黄大爷根本就不和村干部对话,调解陷入僵局。
“依照土地流转矛盾协调制度,当村委会无法调解时,由镇上的大调解中心介入进行。”杨家镇党委书记秦亚辉告诉记者,镇调解中心调查后查明:黄大爷反映的资金分配方案,是经团阳寺村七组80%以上的村民讨论通过的。但讨论时,黄秀武因年龄过大没能参与,而七组组长也未在第一时间将讨论结果向他转达,从而造成误解。事情弄清楚后,镇调解中心和七组组长赶到黄秀武家说明了情况,并就工作失误向他诚挚道歉,最终赢得了黄大爷的理解和支持。据悉,依据矛盾协调制度,杨家镇迄今已成功调解土地流转中出现的5起矛盾,办结率100%。
同时,杨家镇还建立了土地流转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派驻镇党委委员全程参加各村的土地流转,做好宣传引导,解决困难和问题,督导村委会合法操作土地流转程序;土地流转群众会议制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以及涉及群众的全体大会,对土地流转的价格、用途、集体资金分配等问题进行讨论,必须2/3以上群众同意才能执行;土地流转信息交流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土地流转信息交流会,交流用地信息、流转经验;建立土地流转档案资料管理制度——指定专人分案保管土地流转档案资料,各村由村文书专门保管本村土地流转档案资料,做到有案备查……通过严格执行这7大制度,目前杨家镇已流转土地4000亩,引进企业11家,成立专合组织3家,建成葡萄园、香草园、莲藕基地和核桃基地2500余亩,带动了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2011年,该镇人均纯收入达8861元。(四川农村日报 唐娟 特约记者 向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