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莉
6月22日,营山县法堂乡葛水村,十来名工人正在为大坝滑坡、渗漏的堰塘砌条石护坡。“我们村今年整治了两口堰塘,一口蓄水量6000多立方米,另一口蓄水量14000多立方米。整治了过后,村里农田浇灌和人畜饮水就不成问题了。”村民李春明望着整治中的堰塘喜笑颜开。
近两年来,营山把解决农民人畜饮水和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实施了一大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中央、省、市的支持下,先后投入1.2亿多元,整治小型病险水库5座、新建蓄水池300口,恢复及新增灌面1.5万亩,解决了7.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告别“靠天吃饭”
朗池镇七星村有一条1.8公里长的渠道,年久失修,已出现局部垮塌、渗漏等现象。每逢春耕生产需用水之际,村民只能望“渠”兴叹。村民饱受“靠天吃饭”之苦,致使很多田地撂荒。
今年2月,七星村渠道进行维修整治,村民奔走相告,配合工程建设。4月,渠道整治竣工,恰好赶上春灌,解决了村民春耕生产的用水需求。
近两年来,营山统筹安全饮水、病险水库整治等项目,重点解决广大干群关注的饮水难、度汛难等突出问题,其中,整治小型病险水库5座,新建、整治渠道120公里,整治塘坝150处,新建蓄水池300口,更新改造泵站12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公里。依托小农水、末级渠系建设等项目,在济川、东升两个乡镇10个村建设高标准农田11250亩,项目区基本实现了田、渠、路“三网”配套。
在工程推进过程中,营山坚持竞争立项原则,对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积极性强的项目乡镇、村,优先给予项目支持,激发和调动群众投资投劳的积极性,群众投资投劳2000万余元。
助推特色产业发展
不仅是农户受益,标准产业化建设也“尝”到了小农水的甜头。营山的特点是:围绕主导产业,整合项目资金,产业建设与配套设施同步跟进。
在营山县万亩血橙产业园笔者看到,新修建的渠道直如线条,口口蓄水池蓄满了水。“三四个蓄水池相串,一个水池水溢,就自然流到另一个水池,让蓄水池发挥了最大作用。”黄柳村位于产业园腹地,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学军告诉笔者,加上工程质量过硬,即便在降雨量较小的冬季,水池也能蓄上水。
据营山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两年来,营山在万亩血橙产业区一期工程中投入600万元,新建蓄水池47口,整治山平塘6口,新建整治灌排渠道23.5公里;在茶盘水风村润丰蔬菜基地投资450万元,建成蓄水池2口,供水站1处,排灌渠3公里,发展高效节灌面积300亩,大大增强了项目区的水利支撑能力。(南充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