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宁启文 王瑜)6月21日,农业部宣布,夏粮丰收已成定局,从田间测产和实打实收情况看,预计今年夏粮总产、单产均再创历史新高,冬小麦实现“九连增”。
2004年以来,夏粮连续9年丰收。沉甸甸的粮食,凝结的不仅仅是阳光雨露和土壤的精华,更凝聚着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甘霖,凝聚着防灾减灾技术等一系列科技的支撑,以及农业工作者和亿万农民的心血与汗水。
“九连丰”为稳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不到半天时间,我的1830亩小麦就收了100多亩,一周后可全部入仓。”6月11日,正在忙着收麦的山东省临邑县德平镇魏家村村民魏德东满面喜色:“你看这长势,今年每亩又得增产三五十斤!”
对魏德东这样的农民来说,小麦增产意味着粮仓满了,钱包鼓了,大半年的辛苦付出有了回报。对全国的粮食生产来说,小麦丰收是全年粮食生产的一个“良好开局”。
在粮食连续八年增产、总产站上1.1万亿斤这一新起点上,今年粮食生产的总目标被明确为确保“九连丰”,争取“九连增”。所谓“丰”,就是粮食产量要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所谓“增”,就是要超过去年11424亿斤的水平。为此,农业部制定了“夏粮增产、早稻增产、秋粮稳定”的分季目标,保障全年粮食生产总目标的实现。
夏粮占全年粮食产量的1/4,更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在夏粮生产中,冬小麦是大头。冬小麦产量占夏粮总产的九成以上,冬小麦丰收,意味着夏粮丰收在握。夏粮首战告捷,就能为全年粮食稳定增产赢得主动。
粮食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商品,是一日三餐都要吃、年年都要保的商品。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消费结构升级和工业用途拓展,国内粮食消费的刚性需求增长明显。据测算,我国每年增加粮食需求80亿斤、饲料粮需求60亿斤、玉米深加工需求100亿斤以上。只有将粮食产能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才能保证基本的粮食自给。同时,粮价乃百价之基,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不容忽视。
夏粮“九连丰”,给国内国际粮食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特别是在欧债危机深化、世界经济复苏复杂性凸显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夺取夏粮丰收,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也为实现“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的战略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风调雨顺”背后写满“天道酬勤”
“今年冬小麦生长期间,真可谓碰上了近年来极为少见的风调雨顺年份。”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感慨道。总体来说,今年小麦生育期气象条件总体不错,播种出苗、返青起身、拔节孕穗等关键时节都出现明显降水,对小麦产量的形成十分有利,然而部分麦田群体较大加剧后期倒伏风险,部分麦田病虫草害严重,气候不确定因素增多等不利因素决定了抗灾夺丰收的任务依然艰巨。“农业生产不能完全依靠风调雨顺。”在全国“三夏”小麦跨区机收启动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说,“今年前期苗情弱,我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科技,人努力,促进苗情转化和产量形成。”
近年来,“种一年粮不如打一月工”,农业特别是粮食比较效益偏低的情况十分突出。据调查,2011年是农产品价格比较好的一年,但主产区小麦亩均纯收益仅为156.5元,比上年下降10.3%。为了让种粮农民不吃亏,党中央、国务院在去年9月份就公布小麦最低收购价,将白小麦、红小麦和混合麦统一提高到每斤1.02元,提价幅度为2008年以来新高。最低收购价的提高,稳定了农民种粮收益预期,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此带动,今年夏粮面积达到4.15亿亩,比上年增加198万亩,为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资价格上涨一直是粮农最关心的问题。今年年初,柴油、化肥等农资价格和人工费用上涨,直接增加了种粮成本。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在提前预拨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高产创建等补助资金1325亿元的基础上,3月21日,中央财政再次下拨243亿元农资综合补贴,直接补给种粮农民,缓解柴油等农资价格上涨的压力。
更让农民惊喜的是,如今“打药”也有补贴了。为防范“干热风”危害,促进小麦灌浆成熟,防治小麦穗期病虫害,提高单产水平,今年中央财政首次实施“一喷三防”关键技术补助,分两次共计下拨16亿元资金,对河南、山东等11个冬小麦主产省区的3.2亿亩麦田实施“一喷三防”给予补助,每亩5元。在中央补助政策带动下,主产区纷纷出台配套政策,实现了“一喷三防”全覆盖。“中央给我们补农药实在太好了。”河南省罗山县东卜镇孙店村种粮大户吴登峰说,“过去国家不给钱我们也要防,今年国家给了补助,我们更要好好防。”
从惠农到强农,从补耕地到补技术,政策效应推动了先进适用增产技术的推广,成为“科技增粮”的坚实后盾。
“小麦是‘七分种,三分管’,经过连续2年历史罕见特大干旱和1年持续低温,农民接受教训,去年秋播时深耕深松、耕(播)后镇压、精细整地、适时适墒播种、秋播拌种等技术应用好,小麦播种质量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郭天财说。据统计,去年秋天小麦播种面积3.4亿亩,其中深松整地面积达到1亿亩,同比增加2000万亩;播种镇压1.3亿亩,增加5000万亩。
“种子一下地,管理就上马”。去年小麦播种后,针对土壤墒情适宜可能导致冬前旺长、病虫越冬基数大等情况,各级农业部门早动手,早管理,冬前控旺防冻害,春病冬防减损失,有效促进了苗情的转化升级,为春季田管赢得了主动。
“夏粮一天不到手,管理一天不放松”。一环一环抓管理,一步一步要产量,行政推动在9年夏粮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农业部门全面落实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总体部署,及早启动“三大行动”,先后派出春耕生产督导组和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督导组,分赴22个省区市督促政策落实,推动粮食生产。冬小麦主产区各级农业部门实施“奋战六十天再夺夏粮丰收”行动,紧紧围绕保穗数、增粒数、攻粒重,深入推进高产创建,大力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切实抓好夏粮田间管理,力争通过水浇地创高产、旱地麦保稳产、稻茬麦多增产,实现夏粮增产。今年,全国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达到2400个,比上年增加850个,全国600个小麦主产县平均每县4个;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1.3亿亩次,增加3000万亩次。
从播种到夏管,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先后针对重要农时、重点地区和关键环节,制定并发布了6个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开展巡回技术指导服务;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有关专家针对作物不同苗情特点,精心制作“农技推广明白纸(春管篇)”,分区域介绍春管技术措施要点;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为主题,广泛开展农业科教大联合、大协作、大会战,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到田。
6月17日,山东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解洪起向记者展示了一条农情调度短信:“截至6月16日,全省累计收获小麦5025万亩,收获过九成。进度与常年持平。”
从播种之前开始调度,到每周两次例行调度,到旱情雨情随时调度,再到农机作业全程调度,及时准确的信息调度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为服务农民提供了手段。
在“三夏”跨区机收期间,为实现“龙口夺粮”,发展改革部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公路管理部门、气象部门、中石油中石化、农机生产企业等部门协力保障“三夏”机收顺畅进行。全国投入1400多万台套农机具参加抢收抢种作业,机械力量超过去年。
“去冬今春以来的小麦生产,看似风调雨顺,实则工作在前。从冬前控旺到防范‘干热风’催熟,针对关键阶段可能发生的灾情,我们都做到了有技术方案,有物资储备,有政策支撑。”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认为,“‘九连丰’的过程,也是我们不断把握夏粮生产规律、提升生产能力的过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