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鲜的果蔬而言,如何确保其在采收、运输到加工各环节的新鲜品质不受损,已成为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领域急需破解的一道难题。图为近日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大彭镇果农在分拣葡萄。黄全智摄
(记者 买天)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风向标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的重要保证。围绕农产品加工业有关环节,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张天佐日前提出,在充分认识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面临良好发展条件的基础上,一定要在高度重视减损增效问题的同时,注重挖掘和培育工业化加工新的增长点。
农产品产后高损失率惊人
“由于设施简陋、方法原始、工艺落后,我国每年仅粮食产后损失量就达500亿斤,损失率在8%-12%,而蔬菜每年的损失率则超过20%,特别是叶菜类损失率超过30%,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损失率。就蔬菜而言,每年我国只有60%-70%的蔬菜能得到有效利用。据此推算,我国每年农产品损失折合超3000亿元,相当于1亿多亩耕地的投入产出。”7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论坛上,张天佐引述数据作出上述表示。
张天佐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主要包括干燥、储藏、保鲜等诸多环节。多年来,由农户和专业合作组织自行完成的比重超过农产品产量的一半,但由于设施简陋、方法原始、工艺落后等因素影响,导致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品质下降,也间接导致了农民增收被打了折扣。
而其他农产品的产后损失率同样不容乐观。马铃薯、水果每年的产后损失率均高达15%-20%,如马铃薯损失量达800万吨、苹果损失量达340万吨,都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损失率。高损失率带来的是高浪费率的投入和产出,围绕如何减损这一老问题,“除了重视再重视,尚有大量工作要做”。张天佐说。
中央投5亿元扶持减损增供
“针对农产品产后损失高企的现状,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用来补助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通过财政‘以奖代补’方式,扶持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建设储藏、保鲜和干制设施,以此改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条件,从而实现减少产后损失、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张天佐说。
据记者了解,中央财政补助项目实施区域包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南等11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奖补范围包括当年新建的马铃薯贮藏窖、果蔬贮藏库和果蔬烘干等三类设施建设。
“减损就相当于增供。”张天佐说,初步估计,这些减损将相当于每年增加200亿-300亿斤的粮食供应。同时,经过科学储藏、保鲜、干燥等环节,还将有助于均衡市场供应、提升农产品安全性以及均衡淡季、旺季农产品市场差价等。
挖掘新卖点从蒸馒头做起
“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一些带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加工格局正在形成。”张天佐举例说,目前已形成了以安徽炒货、四川豆制品、湖南麻辣制品、新疆干果等为代表的区域性农产品加工优势区域,催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企业加工来带动,这些地方在开发某一农产品商品领域方面,形成了气候、形成了规模、形成了品牌,也形成了口碑,成为当地农产品加工业中的排头兵,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但是,一些就在我们身边、其加工价值尚未被充分挖掘的增长点还未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对于这个问题,张天佐拿蒸馒头来举例说明。
“长期以来,老百姓餐桌上的主食品始终处于城市‘地摊位置’,应加大推进传统主食工业化发展的力度。”张天佐说,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从城市到农村,主食生产已逐步由家庭自制向社会化供应转变。但是,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工业食品占食品消费量上,发达国家为90%,而我国仅为20%-30%。数据背后是老百姓对主食品工业化生产的巨大的消费需求。
以最常见的主食馒头为例。目前,百姓家庭里自己蒸馒头的越来越少,而购买馒头的家庭越来越多,老百姓对面制和米制成品主食的购买需求日趋旺盛。对此,张天佐说,就是这些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餐桌主食品,在城市中却处于“地摊位置”,其加工仍以小作坊、小门面为主体,靠手工完成,生产设备简陋,销售方式落后,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主食品加工工业化的呼声一直很高,但现状却不容乐观。“应树立主食品加工工业化的理念,加强技术研究和设备研发,增加主食花色品种,引导社会主体参与到主食品加工工业化的推动实施中。就主食品加工工业而言,在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有着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市场空间,需要更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起足够重视,去充分挖掘其中隐藏的巨大商机。”张天佐说。
两大问题掣肘农产品加工升级
在谈及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时,张天佐说,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成长活力的产业之一,农产品加工业要想得到提质升级,尚存在着必须引起高度关注的两大类问题。
从产业内部看:一是大而不强,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约是农业产值的4倍,而我国仅为1.7倍,总体上约80%左右的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仍处于20世纪末的世界平均水平;二是产业集中度不高,呈现“大群体、小规模”特征,规模以下企业数量约占76%,而且各行业内部同质化问题普遍存在;三是产业链不健全和资源利用不充分。特别是由于主产品的加工精度不深,副产品被大量废弃,加工产业链不够长,没有充分做到“吃干榨尽”各种可利用资源。
从外部发展环境看:一是信贷、土地、技术、人才、原材料等各方面的生产要素制约日益突出,融资难、用地难、技术瓶颈、人才不足、专用原料缺乏等问题广泛存在;二是生产成本快速增加,原料、能源和劳动用工价格持续上涨,导致企业盈利空间大幅压缩。
“因此,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道路上的这一系列挑战,有待于通过政府的扶持引导和企业的创新转型,予以及时有力的应对。”张天佐说。
记者了解到,经过十多年高速发展,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年经营额已突破15万亿元,近年来年均增速超20%。而农产品加工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已超过2500万,其中有1800万是农村劳动力,每年为农民增收贡献2800亿-3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