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情绪,群众的呼声,群众的意见就是第一信号。我是人民调解员,群众把希望寄托给我,寄托于法律,我应该责无旁贷还他们一个公正。”在峨边彝族自治县哈曲乡,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阿恩古保被彝家村民称作“乡村判官”。
近日,记者前往哈曲乡解放村,看到正在家里“上班”的阿恩古保。原来,为了方便调解工作,阿恩古保索性将办公室搬进了自己家中。“做一个合格的人民调解员,就是要苦得、饿得、走得和忍得,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调解工作,也才对得起自己肩上这份职责。”阿恩古保告诉记者,他调解的对象都是普通百姓,处理的纠纷都是“家长里短”,老百姓不是要“赢”,而是要“平”,因此,“公平、公正”是他调解的最高原则。
为了成功调解跨地区矛盾,阿恩古保时常自费到凉山州美姑县等上百公里远的地方去调解;面对当事人的恶言相向,阿恩古保却从不发火,总是心平气和地进行调解;在长达数个小时的调解中,阿恩古保不喝一口水,不吃一口饭,坚持圆满地解决了纠纷……调解中,阿恩古保一直要求自己做到“十二心”:接待要热心,帮教有真心,帮人先帮心,生活要关心,为人要虚心,难事不灰心,办事有公心,成事靠信心,吃请不动心,礼金不贪心,为人讲良心,调解有决心。42年如一日,阿恩古保先后调解各类民间纠纷2560余起,没有一起纠纷激化或转化为刑事案件。
据了解,民间“德古”作为各个家族的核心人物,不仅是家支制度的维护者,也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协调者。近年来,峨边通过对民间“德古”的“编整”,对其进行角色转换、教育培训、资质再造、监督管理等,把他们改造成了新型“德古”,承担着“社情民意观察员”、“纠纷调解员”、“义务普法员”、“法律援助联络员”、“社区管理志愿者”、“特邀人民陪审员”等角色,成为社会管理创新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民间力量。
(乐山日报记者 蔡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