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6月份以来,早籼稻市场最为关注的是低温寡照的天气因素,虽然进口大米可能冲击国内稻米价格和市场信心,但早籼稻紧平衡格局很难改变。预计随着不良天气引发产量减少不可逆转,在政策保护和下游需求向好之际,早籼稻期价依然有望维持坚挺之势。天气影响日渐重要
目前,江西、湖南等早籼稻主产区已进入早稻关键生长阶段,受阴雨天气影响,今年早籼稻产量和质量都将受到影响。在5月份以后,江西、湖南等部分省区出现了洪涝灾害,加之低温寡照天气不利于早籼稻的光合作用,影响了早熟品种的正常灌浆,可能会对早籼稻结实造成不良影响。加之4月下旬之后稻飞虱等虫害高发,加重了市场对今年早籼稻总产减少的预期。
农业部数据显示,今年国内早籼稻播种面积将达到8800万亩,较去年增加170万吨。但市场普遍认为,由于不利天气影响到早籼稻的生长发育,导致单产数据可能不佳,加之种植面积难言乐观,对于今年新早稻的开秤价格,农民心里预期估计较高,对期价底部将构成较强的支撑作用。
政策支撑坚不可摧
政策因素依然是早籼稻市场的底线,政府托市价格的年年攀升赋予了早籼稻期价良好的前景。今年国家再次提高早籼稻(三等,下同)和中晚籼稻的最低收购价至2400元/吨和2500元/吨,较2011年分别增加17.6%和16.8%,升幅远高于去年9.7%和10.3%的水平,表明政府对《全国种植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的执行较为给力,政策防线成为籼稻价格的牢固支撑。
实际上,自2008年以来,政府已经连续5年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早籼稻最低收购价年均增幅达14.3%,相对于小麦、玉米和大豆作物,政府对稻米的生产更为关注。但是,在稻谷品种中,2010年以后,政府却改变了对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均衡提高收购价格的模式,采取了不均衡提价方式,种植结构引导意图较为明显,导致早籼稻种植面积下滑。
据了解,2011年,国内早籼稻的种植面积仅为575.1万公顷,不及1978年的一半;产量仅为3276万吨,不到1984年时的三分之二;在稻谷中所占比重约为16.3%,远低于1978年时37.1%的水平。笔者推断,今年早籼稻在面积争夺上仍缺乏比较优势,这可能带来早籼稻品种价值的相对升级,会对价格上行产生较强的助推力。
下游需求水涨船高
需求增加、供应吃紧是早籼稻价格上涨的重要“利器”。监测数据显示,6月底,江西省和广东省三级早籼稻价格分别为2600元/吨和2640元/吨,较5月初的2573元/吨和2600元/吨均有所上涨。笔者认为,随着政府临储籼稻持续拍卖出库,储备粮轮出的市场供应仍然偏紧,而在托市库存大量消耗后,市场上可流通的早籼稻余粮不足,价格持坚无可厚非。
由于早籼稻品种的改良升级以及食品工业的蓬勃发展,早籼稻的工业需求“水涨船高”,这其中啤酒制造所需更是一大亮点。鉴于早籼米可以使啤酒获得较好的物理稳定性和透明度,啤酒企业多采用早籼稻作为加工辅助原料。据了解,目前我国人均啤酒消费量已超过每人每年30升,意味着我国啤酒市场消费需求突破4000万千升的规模。今年1~5月份国内啤酒行业累计产量为1845.78万千升,同比增长5.28%,其中,5月单月实现产量516万千升,同比增加10.93%。预计随着6~10月份传统啤酒消费旺季的到来,加之伦敦奥运会以及国内大连、青岛、哈尔冰等地啤酒节的举办,早籼稻的工业需求将会受到提振,预示早籼稻期价“昂头”行情基础依然比较稳固。
沈国成 童辉(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农产品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