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新闻关注 > "七夕"诠释中式爱情悲剧 牛郎织女何时感动世界 返回首页

"七夕"诠释中式爱情悲剧 牛郎织女何时感动世界

时间:2012-08-23 16:31来源: 作者:收藏

    “高烧中她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和牛郎相会了一个晚上……她被他抱在怀里,周围罩着一层珍贵的光环。这光环,她已失去了11年,明天还将失去。这一去,也许是几个月,也许是几年,也许要等到华发满头,也许就此永不相见。”

  朱白兰(1904年—1971年)的小说《牛郎织女》就在这里结束。作为一个出生在罗马尼亚、说德语的犹太人,朱白兰1954年加入中国籍——为了她的中国牛郎。

  中国的爱情悲剧,是不是外国人只有亲身经历之后才会懂?西方节庆在全球化的今天大行其道,我们的节庆能否在西方走出中国城、唐人街?这取决于实力,国家的实力。

  1

  中式爱情悲剧

  西方人可以解读为自由和浪漫

  上世纪30年代,朱白兰和中国人朱穰丞在莫斯科的国际劳工服务中心结识,来自两个古老而又受压迫民族的两颗心在异国相遇、相爱了。

  朱白兰在小说中写道,牛郎“没有护照,不能向外人透露自己的真名实姓或住址”。事实上,即使她自己,在他们相守的4个月中,也不知道他的地址。但朱白兰感觉他们相聚的屋子里“四壁闪着光亮,金黄色的傍晚,银白色的深夜,玫瑰色的早晨”。 

  后来,朱穰丞失踪了。于是,朱白兰的后半生就在寻找中度过。她比织女更为不幸。

  全职妈妈宋桦曾在巴黎留学。她觉得,一两个朱白兰不能代表西方人对中式爱情的总体看法。2005年的七夕节,她对一个法国朋友讲过牛郎和织女的浪漫悲剧。“可他竟然跟我说,两个人每日隔河而居,各有各的自由生活,每年见一面则是那么的浪漫,真算是最大的幸福了。”宋桦说。

  这出著名的中式爱情悲剧,在西方人眼中却可以解读为自由和浪漫。因为他们不懂,这就像法国人想表达“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意思的时候,会说“这听起来像中文”。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