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新闻关注 > 让种子 “上天” 返回首页

让种子 “上天”

时间:2012-10-13 07:17来源: 作者:齐法鸿 齐忻敏收藏
 “种子天生就是‘下地’的料。”祖祖辈辈农村老百姓视种子为“地下宝”。可谁能想到,如今种子“上天”已经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山西省农业厅日前发布消息,来自山西恒穗航天育种研究中心的“太空谷子”搭乘“神舟九号”飞船随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遨游太空,经过特殊天象条件的“洗礼”后圆满返回。人们不禁要问:种子为什么要上天呢?
    ●沾天“气”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农作物品种不适应气候变暖的环境, 出现了减产与受灾等问题。国务院于去年11月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其中提出“研究培育产量高、品质优良的抗旱、抗涝、抗高温、抗病虫害等抗逆品种,加快推进良种培育、繁殖、推广一体化进程”的目标。为应对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国内许多科研机构已经或正在选育抗逆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包括耐高温、耐干旱、抗病虫害的优质农作物新品种。其中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把种子送上天,在太空环境中影响种子,让种子基因产生遗传性诱变,以此获得人类需要的优良性状,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一大举措。
    据了解,选送的良种到了太空,通过强辐射、微重力、高真空、交变磁场等地球上很难同时出现的复杂环境因素诱发其基因变异。强辐射主要是通过激活DNA外围的电子造成DNA分子链突变,引起染色体的移位、缺失、重叠等变化;微重力可以抑制DNA的修复机制,增强遗传基因变异率;高真空是针对大气而言,真空度低于1.333×10^-1~ 1.333×10^-6Pa,对种子诱变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然而沾上天“气”的航天育种带给人们期待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小的隐忧。
    山西省农科院的王呈祥研究员告诉笔者,“太空育种”在本质上与杂交育种中的遗传、分离和重组是一样的。从空间辐射剂量看,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联合国卫生组织三个机构,农产品辐照的安全剂量是10GY以下。而卫星舱内太空辐射水平只有0.00150.008GY,从辐射剂量的角度考虑是绝对安全的。从基因安全性的角度看,太空育成的新品种是诱发突变而产生的,属自身畸变,并没有其他有害基因的参与,不会影响和危害人体健康。
    ●接地“气”
    从太空回来的种子到了地面以后还要重新进行一些率选,并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环境条件进行观察培育等等科研环节。最后成为维生素含量大,抗病毒强,产量高的种子才是真正的“太空种子”。
    王呈祥研究员介绍说,由山西省农科院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合作培育的“晋杂25”、“晋杂26”高粱品种,就是采用“航天育种”技术选育出的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成熟期提早了15天,株高降低了40厘米,穗粒数增加了400粒,亮氨酸增加15%,可溶性糖增加25%,与传统种子相比有明显优势。
    据统计,1996年我国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培育的水稻新品种,单季亩产可达到800公斤左右;而经过“太空育种”选育出来的“太空1号”、“太空2号”小麦高抗新品种,不仅早熟,抗赤霉病能力明显增强,且亩产高达千斤。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等单位协作选育的航椒10号除了耐低温寡照高湿之外,亩产鲜椒达4000公斤左右。
    截至目前,我国“太空育种”共搭载了包括粮食、经济作物、蔬菜、花卉、微生物菌株等800多个品种。先后在水稻、小麦、玉米、谷子、大豆、油菜等多种作物上培育出进入省级以上区域试验的优异新品系200多个,其中有近百个农作物新品种或新组合分别通过国家或省级品种审(认)定,一些产量高、耐旱、抗免疫的食品已经陆续进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中。
    让种子“上天”沾天“气”,落地接地“气”,对于促进我国农作物育种技术发展、提升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齐忻敏)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