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新闻关注 > 关注农村中的"99"队伍 返回首页

关注农村中的"99"队伍

时间:2012-12-24 18:23来源: 三农内参作者:rao收藏

    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青壮年外出打工,留下了一支庞大的“613899”队伍。“61”指的是农村中的留守儿童,“38”是指留守妇女,所谓“99”是指空巢老人,也称留守老人。
    我国历来时兴“养儿防老”的说法,父母在不远游,如今形势逆转,时兴进城打工赚钱,儿女都远走高飞,跟国家增长 GDP 去了。于是“白天出门一把锁,晚上进门一盏灯”,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日益凸显。要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关“空巢老人”的一系列问题不容忽视。  
    要真正解决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短期内很难一步到位,应采取近、中、远期规划,循序渐进式推进。笔者认为,应该从制度完善、社会参与以及老年人自身等方面多管齐下。
    制度层面:
    1、逐步建立农村养老制度,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生活保障。一方面是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老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从经济上保证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另一方面,鼓励企业、个体老板捐资设立老年人基金,对需要帮助的老人给予扶持。
    2、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留守老人大多数身体虚弱,小病不断,门诊费用大。按照目前农村医疗保险规定,只有住院才能报销,且报销比例较低。因此要在逐步提高住院费报销比例的同时,对60岁以上的农村参保老人门诊费给出报销标准,以减轻这部分弱势群体医疗费用。
    3、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之路。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当地能人投资等多渠道的办法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建立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如成立农村老年人休闲活动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等,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并逐步将农村老年人福利事业引向市场,对于年龄较大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部分钱,搬进托老所,进行社会化养老,促进诸如个别留守老人无人管等问题的解决。
    社会层面:
    1、强化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传统式家庭化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唯一形式。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加强农村年轻人的孝道教育,对在敬老爱老等方面做得较好的年轻人应予以弘扬表彰,对歧视、排斥老人等行为给予曝光、鞭达。架起亲情时时沟通的桥梁,在外子女要经常与自己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家中大事多征求父母意见,即使没有事也要经常与老人通通话,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2、号召成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为留守老人提供诸如理发、环境卫生清理、房屋修缮等日常服务,可由民政或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组织牵头,尽可能在各乡镇都成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建立一支常年服务的队伍,以缓解留守老人存在的困难。
    老年人自身主观方面:
    1、发挥主观能动性,做积极参与社会的主人。农村留守老人自身要注意调节好心态,增强心理上的自立程度,切不可倚老卖老,要为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余热,发挥自己应有的社会服务功能。
    2、不断学习新事物,跟上时代步伐。积极寻找精神寄托,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如和邻居聊聊天,下下棋;参加村里的公益事业活动,帮助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加入老年人协会会员,帮助其他老人的同时,也充实自己的生活。
    3、生活上,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日常多注意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尤其是人到老年,身体硬朗很重要,不仅可以使自身身心轻松,也可减少子女和社会的养老负担。
    留守老人的难题若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到他们的晚年生活与身体健康,在外打工的子女也难以安心。要真正破解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农村有农村的优势,政府可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找出路,加大对农村的财力与科技投入,吸引更多的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农村,进行农业开发,使他们在农村有钱可赚,既不影响致富,也能照应老人。使农村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可以真的让老年人颐养天年。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