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新闻关注 > 离土农民:幸福生活有多远? 返回首页

离土农民:幸福生活有多远?

时间:2013-02-20 17:18来源: 三农内参作者:曙光收藏

  根据 《上海郊区概览》的统计,从2006年到2011年,上海郊区的城镇化进程加速,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了74%左右,城镇化率提高了12.5%;同时,农村户籍人口也减少了一半以上,而如今,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更是只有农村户籍人口的20%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大量的农民离开了土地,住到了城市里或是城镇上。摄影蔡斌 制图吴名遂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城镇化”三个字先后被提及7次,成为报告中最热门的词汇。

  “城镇化”,从大的方面讲,它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居于战略地位;从小的方面讲,它涉及农村与城镇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实际问题:“离土之后农民能干嘛,能找到活干嘛?”“从乡村走出来,还能像原来那样串串家门唠唠家常吗? ”“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学习有保障吗? ”“得了病怎么办,医保社保跟得上吗? ”……

  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上海,市郊的城镇化发展之路将长期持续下去,它既伴随着市郊面貌和人民生活轨迹的变化,更融入了太多农村和外来人口的“城市梦”。它不仅仅表现为高楼拔地而起,交通医疗改善;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人们内心深处的“城镇化”,让他们真正感觉到生活的便利和提升,感觉到个人梦想的实现。这种改变,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是循序渐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面临诸多挑战和难题的,不是一帆风顺的。

  从 2013年农历新年的第一期起,本报《今日市郊》专刊推出 “他们眼中的城镇化”系列报道栏目,准备以问题为导向,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城镇化大选题,采访不同领域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从人物的微观视角来看上海郊区在城镇化建设方面的各种实践、探索和遇到的难题,记录上海市郊“城镇化”中的一个个历史片段。

  65岁的徐表,3年前是松江新浜镇南杨村的村民,但之后由于房子被动迁,成了镇上一座牡丹新村小区里的居民。在农村生活了62年的老徐,对眼下城镇生活的点点滴滴充满了欣喜:“进入新年,自己和老伴的养老金又增加了几百元……”现在,他每天的生活安排得满满的:早上7点起床,之后去镇上老年协会帮忙;下午,去镇文体活动中心打门球或打牌,消遣两小时;晚上,则在镇文体中心当志愿者,为众多的锻炼者开门、打扫卫生、关门……

  从乡村到城镇,全方位的变迁带来了 “酸甜苦辣”。那么,老徐是否离幸福生活近了许多?

  住了25年的村里老宅,“换”成了城镇上的两套新房

  老徐家的新居,在4楼,是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就位于镇政府南侧不远处的牡丹新村里。

  看见记者一行进门,老徐的老伴钱阿姨赶紧从厨房里出来,热情地忙着要倒茶和递水果。我们环顾四周,只见厅里摆着干干净净的黄色沙发,而一侧书柜上还整齐地排放着书籍,紧凑而温馨。看到我们对角落里的一个健身器材十分好奇,老徐立马展开器材,坐上去一仰一合给大家演示起来。

  阳台上的采光很好,老徐种了许多不知名的花草。钱阿姨乐滋滋地指给记者看,有的花草是可以降血压的,有的是治咳嗽的……平时一有空,老两口就会收拾收拾花草,放松放松筋骨。

  “这样的两居室,给我们老两口住,已经很满意了。 ”老徐说,3年前自己还住在南杨村,就是新浜“荷花节”举办的地方,家里的房子是一栋两上两下的楼房,已经建了25年了,十分破旧。因为夫妻俩一直种地、打工供儿子和女儿读书,所以始终攒不出钱来翻建一下老房子。

  3年前,一条高压走廊要打村里经过,老徐和70多户农民的房子被动迁了。之后,他的“高龄”老房,成功换得了2套位于镇上的新房子。考虑到女儿进城买房的难处,老徐住进了女儿的两居室房子,而把自己的两套房卖了用来补贴女儿到松江新城去购房。对于这样的安排,老徐回想起来仍表示欣慰。

  在老徐的楼下,看到一对老夫妻从身边经过,他立刻悄悄告诉记者:“他们可是市区来的,买房住到了我们小区,因为新浜镇位于黄浦江上游,空气好,有利于养老。”他还自豪地补充道,当初刚住进来时,这房子还只有每平方米1000多元,现在已涨到4000元左右了。

  老两口加入城保、镇保,拒绝儿子每月7000元的“跨国”养老金

  谈起定居国外的儿子,老徐有些失落地表示:“我培养出了一个大学生,却又远在天边……”但很快,他又高兴地告诉记者:“儿子和儿媳也没忘记父母,还多次表态,要每月给我们老两口1000加元的养老金,换***民币有7000元左右呢! ”

  但最终,老徐夫妻拒绝了儿子和儿媳的高额养老金。他说,自己和老伴如今都有养老金了,自己参加了城保,每月养老金有2500元呢,老伴参加了镇保,每月也有1000元左右的养老金。进入2013年,自己和老伴的养老金还分别上涨200多元和100多元。“我们老两口加起来每月3000多元的养老金,根本花不完。”老徐说,相比以前无保障的农村老人,自己幸福多了。

  说起老伴的镇保养老金,老徐还挺有感触。他说,前些年,每月还只有三四百元,短短几年间,已经涨到了快1000元。 “动迁前,老伴还担心,干了一辈子庄稼活,面朝黄土背朝天,要是没了土地,就算住在了集镇上,靠什么吃饭?现在想来,这样的担心完全没必要。 ”

  而实际上,如今在新浜镇,“无保障老人”已基本消失。该镇副镇长顾锋雷介绍说,目前,在新浜镇,一张立体化、全覆盖的保障网络已“编织”完成,城保、镇保、农保做到应保尽保。特别是去年,镇里还一口气帮助2200多名农民加入了镇保,为此市、区、镇投入了大笔资金。目前,参加镇保的人员每月养老金达1000元左右,而农保养老金每月也达到了700元。

  想念村里新鲜的蔬菜,也享受眼下的“10分钟生活服务圈”

  说起过去60多年的农村生活,老徐认为特别值得怀念的,就是新鲜的空气和新鲜的蔬菜。为此,夫妻俩经常去“看望”仍住在农村的丈母娘,每次都带一些新鲜蔬菜回来,“自家种的露地蔬菜就是比大棚蔬菜好吃”。

  回忆中也有苦涩。他至今忘不了几年前的一个夜晚。当时,已是晚上9点左右,老徐生病发高烧,必须赶紧去镇上医院,但此时村外已经没有公交车,走路要两个小时,怎么出去?最后,老伴好不容易才叫了一辆黑车将他送到医院。而如今,住到镇上后,他再也不担心就医不方便了,因为医院就在小区附近,步行只要几分钟就到了。

  他还特别提到了领取养老金的趣事。对于大多数农村老人来说,领取养老金总需要“保密点”,并不希望小辈代劳,而要外出一趟又不方便,有的人坐公交车要半小时以上,有的人则仍需要小辈骑车护送出村。而到了镇上银行,拿了排队号之后,往往要等大半天,回家吃饭都来不及,很麻烦。但现在,老徐的家距离银行只有5分钟步行距离,有时候拿了排队号之后,还可以回家休息会儿或是办点其他事再来取钱。

  此外,菜场、文体中心等设施,距离他家都在5到10分钟的步行范围内。老徐说,以前,在村里,一年到头能盼一两次电影或是剧团下乡,已十分开心;现在,自己每天下午都去镇里新建的文体中心活动,打打牌或是门球,消遣两个小时左右。他介绍说,以前当地人甚至不知道什么叫门球,自从镇里文体中心建成后,那里的篮球场、跳舞广场、健身室、门球室、棋牌室、乒乓球室等场地十分热闹。

  今年,镇里还将建成一座占地60亩的主题公园,如今许多老人正期待着能去那里逛逛、看看。这样的“10分钟生活服务圈”,帮助老徐慢慢地喜欢上了城镇生活。

  多重志愿者身份:“住进集中小区,最害怕整天没事干”

  离土农民住进城镇后,经常会感到迷茫,在“农村人”和“城镇居民”之间找不到归属感。少数农民甚至还把种菜、养鸡、养鸭等习惯带进了城镇小区里。

  刚住进城镇时,老徐也有这样的不适应。他说,住进集中小区,最害怕就是没事干,每户人家的门都关着,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在村庄里走一走、串串门,自己感觉就像困在笼子里一样难受。

  不久后,生性活跃的老徐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现在,他已具有多重志愿者身份:每天上午8:30,他会准时到镇老年协会“报到”,帮助做一些服务工作;每天晚上6点,还要去镇文体活动中心的乒乓室和健身房,做两三个小时的志愿者,负责开门、关门、打扫卫生等;每月,他还会和其他市民巡访团的成员一起“走街串巷”,检查有无卫生死角,他负责的片区有七八个平方公里……原本已是退休的年龄,竟比上班还忙。

  在忙碌的过程中,老徐认为自己找到了“土生土长的新浜人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拿我参加市民巡访团这件事来说,尽管没有报酬,但为了让新浜的生活环境可以更好地保持下去,每次在检查卫生时,我们这些巡访团的成员都特别认真。而不管是企业还是相关部门,对我们检查的结果也越来越重视了,做得不太好的地方都能很快整改好。 ”老徐如此说。

  作为市民巡访团成员,老徐还情不自禁地夸耀起了镇上的厕所:新浜菜场的公共厕所,虽然建的年代久了一些,但里面打扫得清清爽爽;桃园一村的公共厕所,也有点老旧了,而且使用的人特别多,里面不仅没有臭味,甚至还有香味……

  离土农民渴望“人人有事干、年年有奔头”

  进入城镇后,老徐找到了适合自己干的事,虽然他基本不取报酬。但如何让那些没到退休年龄的离土农民“人人有事干、收入有保障”,则是镇里千方百计要做好的头等大事。

  前几年,镇里就成立了专门的家政服务社,培训、推荐一大批当地农村妇女走上了家政服务业的岗位。现在,“新浜阿姨”已在松江新城乃至上海市区赢得了较好口碑,成为了一个品牌。今年53岁的“新浜阿姨”王娟英,从事家政工作4年,不仅荣获了松江区家政技能比赛第二名和团体第一名,还在全市比拼中获得了“上海阿姨”的称号。从业至今,王阿姨备受雇主好评,收入十分可观。而普通的新浜阿姨,每月收入也基本可达5000元到6000元。

  顾锋雷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规范、做强家政服务,该镇还会定期对家政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像王娟英这类优秀从业人员还可享受社保部门发放的交通补贴、工伤理赔保险等福利待遇。

  如今,新浜镇的农田已100%流转,集中到了少量的家庭农场主手里,其余大量的农民都要寻觅新的非农就业岗位。针对这点,新浜镇还以助残就业服务社为“阵地”,在集镇周边的村庄积极开展推进各具特色的“居家就业项目”,比如林建村的“铜窗花”制作,鲁星村的“竹篮编制”,赵王村的“贺卡装饰”,胡家埭村的“铅笔包装”,文华村的“克莉丝汀礼盒加工”等,大大拓宽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同时,镇里还在周边企业中积极挖掘岗位,推荐农民上岗。但在此过程中,镇里干部发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落户该镇的中华铅笔一厂要招近300名工人,竟无人愿意前去,因为他们普遍认为企业岗位较辛苦,也不稳定;而镇里推出了30多个公益性岗位,报名者竟达到300多人。这说明不少农民还存在“挑挑拣拣”的就业观念偏差。因此,镇里有关部门下决心,在开展离土农民职业培训时,还要首先上好“纠正就业观念”一课。

  链接

  一项“以房换房”计划,让大批贫困农民不出钱获得城镇新居

  在农村,还有许多像老徐这样的村民,家里房子已经十分老旧,但是却没有经济实力进行翻建。他们也渴望遇上一次征地机会,能够不花一分钱就住上城镇上的套房。但是,新浜镇毕竟是纯农地区,征地的机会时有时无。

  然而,镇里酝酿了一套“以房换房”计划,面向所有渴望改善居住条件或是希望拥有一两套城镇住房的村民,这样人们就不必等待偶然性的征地机会。根据方案,“换房”必须在自愿的前提下,经村里审核、镇政府审批,农民以农村的空宅或旧宅换取一定面积的城镇住房。目前,全镇已有208户农民自愿签约参加“换房”,预计镇上集中居住的小区将在今年启动建设。

  签约村民王君明说:“以我的经济能力,估计一辈子都不可能在镇上买得起房子。但现在好了,政府出资建新房,我不出钞票,就能搬进新房。据说,新房子还可以直接上市交易。 ”

  新浜镇党委书记浦全林表示,通过“以房换房”的办法,推进集镇建设,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对经济基础还较为薄弱的松江浦南农村地区来说,具有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而农户住进集镇新房以后,将更有利于提高新浜镇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的配置率和利用率;腾出的宅基地,还可以更好地进行规模良田和乡村风貌区等规划建设。

  但该镇有关干部也有顾虑,一方面这样的率先探索具有政策风险,另一方面大多经济条件薄弱的农民欢迎“以房换房”,但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民还在观望,希望碰到更好的征地补偿机会,而且即使自愿参加“换房”的农民日后也可能存在“反悔”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进新型城镇化,探索宅基地置换,既需要足够的魄力,还需要充分的小心谨慎。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