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22日电 题:新型城镇化提速中国发展新周期
中新社记者 丁栋
中国即将于3月进入年度“两会时间”。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新型城镇化”正成为不断升温的热词。
被视为“经济风向标”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表示,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如何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在户籍、社保、医疗、社会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配套改革,从而最大程度上释放出新的改革红利,2013年全国两会必将有所解答。
毋庸讳言,尽管中国城镇化水平已明显提高,但若以“高效”“高质”为标准衡量,还有很大差距。
究其原因,“制度问题”难辞其咎。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由于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获取土地差价正在成为一些地方政府推进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政府成为“城市经营者”;更重要的是,各级政府中根深蒂固的GDP增长导向,恐使中国城镇化走向一场“造城运动”。
“要稳步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其目的是造福百姓、富裕农民”,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此有清醒认识。
以上种种,为推进新一轮城镇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要求。
最受关注的财政、土地和住房、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需要走在前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城镇化”落后于“土地城镇化”,已阻碍城镇化进一步健康发展。虽然城市常住人口已超过总人口的50%,但城镇户籍人口仅占35%,这意味着仍有超过2亿农业转移人口处在“离开农村,却不能融入城市”状态,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医疗、社保、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
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需要完成“市民化”,户籍和社会管理制度改革是关键。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人”的城镇化,关系数以亿计国民福祉,这将是新型城镇化首先要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