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新闻关注 > 农村学生大量进城致城镇中小学大班额现象突出 返回首页

农村学生大量进城致城镇中小学大班额现象突出

时间:2013-03-12 11:53来源: 作者:收藏

    许多区县城镇学校扩容建设的速度,赶不上学生流动转移的速度,导致城镇教育资源日益“吃紧”,中小学校“大班额”现象突出。
  本刊记者近期在基层调研采访发现,随着城镇化提速以及农村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近几年来,不少地区的农村学校规模缩小、生源减少,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向城镇学校转移就读,他们的家庭也以各种方式转移进城,出现农村“教育移民”现象,但一些地区教育布局调整的步伐,跟不上学生流动的速度,县城学校扩容、建设相对滞后,中心集镇寄宿制学校容量不足,导致教育资源供需紧张的矛盾十分突出。
  农村学生大量进城
  三峡库区的云阳、巫山、巫溪、开县等基层反映,近几年来,农村中小学生转移到重点集镇和县城学校就读的趋势日益明显。
  云阳县2005年有农村中小学校660所,学生17.68万人,而到了2012年全县农村学校减少到365所,在校学生减少到10.8万人,其中云硐乡梅峰九年制学校学生从1200人骤减至188人。与此同时,城镇学校的学生人数却快速增长,仅县城的中小学在校生就从2005年的2.9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5.1万人,一些中心集镇学校的生源也逐年增加,凤鸣、南溪等乡镇中心小学在校生均达到2000人。
  云阳县教委主任陈洪荣说,农村和城镇学校生源“此消彼长”,有多方面原因,包括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大量农民工带着子女外出务工等,但城镇化进程提速,农村人口加快向县城和中心集镇转移衍生出大量的“教育移民”是最关键的因素。近几年来,仅云阳县城学校平均每年就要新增农村转户居民子女和农民工子女2000人以上。
  巫山县也出现类似情形,县教委主任曹成仲说,这几年农村学生进城镇上学的增长速度太快了,完全可以用“迅猛”二字来形容,给城镇学校建设带来很大压力。巫山县城学校2011年在校生3.1万人,2012年就增加到3.4万人。位于县城工业园区附近的朝云小学2008年建成,很快吸引大批农民工子女入读,几年时间就从最初的十多个教学班扩展到24个教学班,学生达到1300余人。
  不少农村家长为追求更优质的教育,纷纷将子女送到城镇学校就读,也是催生农村“教育移民”的一个原因。巫山县大昌中学是2005年建成的一所三峡移民搬迁校,由于教学条件和质量位居乡镇中学前列,吸引了周边16个乡镇的4800多名农村学生就读。许多高山农村居民为了让子女上大昌中学,宁愿到大昌镇租房甚至买房陪读,在当地形成了一种“陪读经济”。
  记者发现,即使是最贫困地区,农村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在提高。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巫溪县是重庆最偏远的区县,在离县城2个多小时的中梁乡茶坪村,村民谭英萍告诉本刊记者,儿子去年上初中,她没有就近选乡中心校,而是把儿子送到了离家较远的下堡镇中学寄宿就读。她说,下堡镇中学的教学质量和条件都比乡里学校好,“如果家庭条件允许,还想把娃儿送到县城学校读呢”。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