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近年来我国基础地力贡献率不断下降,造成土地隐性流失
地力下降咋应对
我国基础地力贡献率近年来的变化情况。数据来源:农业部
编者按:“九连增”之后粮食增产压力有多大,日前农业部对全国107个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数据分析显示,近十多年我国基础地力贡献率下降了5%,这一数据背后,是长期对耕地过度索取的生产方式。如何应对耕地地力下降、警惕隐性的土地流失,请看记者调查报道。
耕地肥力下降,化肥依赖性强
过去农田湿润,种啥就能长啥;现在土壤干、散,不施肥都长不成样
“现在这地,跟以前没法比!”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平城乡聂庄村王四青随手抓起一把土说,过去农田的土比较湿润,不像现在这么干、散,种啥就能长啥。现在不管种小麦还是玉米,前前后后都得用化肥,要是不施肥,都长不成样,更别说增产了。
耕地地力,通俗来说就是土壤的肥沃程度,既包括耕地的自然地貌和物理性状,也包括耕地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等多项化学性质。长期以来,靠施肥增加产量的粗放管理方式,破坏了耕地原有的生态组合,地力下降之后,生产能力也在下降。
对于王四青的疑惑,农业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专家指导组副组长、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徐明岗分析说,上世纪80年代末耕地基础地力较低,主要是因为农民重用轻养,农田培肥改良措施不配套;之后国家重视耕地培肥改良,主要作物主产区的基础地力有所提升,随着高产作物品种的大量推广应用,上世纪90年代以来耕地地力耗竭比较严重,基础地力又有下降趋势。
“目前主要作物主产区耕地的基础地力,远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需要,耕地基础地力已经或正在成为高产量、高密度品种增产潜力发挥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徐明岗介绍说,当季不施肥的作物产量基本代表了土壤的基础地力水平。目前,欧美国家粮食产量的70%—80%靠基础地力,20%—30%靠水肥投入,而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仅为50%左右。全国来看,农作物不施肥区域平均产量最低,小麦种植在不施肥情况下亩均产量仅为93.7公斤。
不靠耕地靠化肥,农民种地对化肥的依赖越来越强。在王四青记忆中,以前种地施有机肥的要比用化肥多,后来随着产量步步提高,使用化肥的量也在不断增加。“现在种地,不管种什么,都得人工浇水、用化肥。”
徐明岗认为,耕地基础地力和水肥管理,是决定农作物产量的两大因素。然而基础地力与水肥投入并不是“1+1=2”的关系,基础地力就像人的先天体质,直接影响到水肥的消化吸收,基础地力较差的耕地会更加“吃肥、吃水、吃工”,反过来导致地力越来越差,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