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
取缔流动收奶,监测生鲜乳质量,实施网络化视频监控
“这不仅仅是一个产业生存的问题,也是一个民族兴衰的问题。”中国奶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三鹿事件发生后,政府和相关企业痛定思痛,五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严格牛奶生产各环节的监管。
国务院颁布《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明确尚属监管空白的收奶站由农业部监管。农业部相继出台《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等多项规定。同时,对全国生鲜乳收购站逐个进行清理整顿,取缔流动收奶,关闭不符合条件的奶站6890家,淘汰率34%。各地引导鼓励奶站配备标准挤奶设备和检测仪器,目前全国机械化挤奶率近90%,比三鹿事件前提高40%。一些地方采用先进科技手段加强奶站监管,如齐齐哈尔市,对全市211个奶站全部实施网络化视频监控。各地监管部门对所有奶站进行质量抽查,对存在问题的奶站坚决停业整顿,从牛奶源头把好质量关。
农业部奶及奶制品质检中心主任王加启介绍,从2009年开始农业部实施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监测指标和覆盖范围逐年加大,监测指标从2009年6个增加到2013年13个,涉及生鲜乳安全、卫生和质量等方面;抽检样品从1.3万多批次增加到2万多批次,覆盖全国所有奶站和运输车。
乳品企业为提高乳制品质量,一方面通过自建、参建牧场和加强对合同收奶牧场(小区)的配套服务,控制奶源质量;另一方面实施产品批批检测制度,严把原料奶进厂和乳制品出厂关。许多乳品企业还实行开放日,让消费者了解生产过程,积极接受社会监督。
投入——
加大奶牛养殖规模化投入,力促养殖方式和观念的转变
“在奶牛养殖环节保证原料奶的质量和安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奶牛养殖规模化水平,另一个是挤奶和冷链储运条件。”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说。
2008年以来,中央财政共投入22亿元,帮助3002个奶牛场和小区进行改扩建,直接补贴至养殖企业和奶农养殖合作社。我国奶牛养殖规模化进程加快,规模化牧场和小区数量不断增加,散户减少。如河北省在2010年就已经实现全部奶牛养殖规模化,其中存栏3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重达到了96%。
李胜利说:“规模化养殖降低了单头奶牛的养殖成本,也提高了养殖新技术推广和普及水平,更重要的是便于监管奶品质量。”
与此同时,农业部近几年来一直把挤奶、储存、运输设备作为重要的农机设备,享受国家财政补贴。目前,我国规模化牧场的机械化挤奶率达到了100%。
同时,相关部门也一直在强化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挤奶工的培训,使其能熟练掌握现代化的设备,严格按操作规程挤奶。从冷链存储和冷藏运输看,许多乳业集团专门在奶罐运输车上加装了GPS和铅封系统,保证对原料奶运输的全程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