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新闻关注 > 一个蔬菜村的消失意味着什么 返回首页

一个蔬菜村的消失意味着什么

时间:2013-05-10 10:27来源: 作者:收藏
一个蔬菜村的消失意味着什么

——对呼和浩特市蔬菜种植的再调查

  本报记者 张五四

  2013年,记者再去寻找曾经采访过的大台村,已经找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塔吊遍布的大工地。

  临近的几个村子也在逐步消失。村子里还没拆完的房子墙上、电线杆上,都挂着标语,大意都是在宣传城中村改造的内容。大台村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区最大、也是最著名的蔬菜种植大村,可以说,这个村的消失,意味着这座城市的“菜篮子”将要重新“编织”。

  也许当地政府想得很好:开发近郊,虽然对“菜篮子”有影响,但远郊还有土地,可以用两三年时间,打造出一个更大、更具现代化的“菜篮子”。呼和浩特市也在努力实施这个计划,去年呼市政府开始规模化推进蔬菜种植保护地建设。按照规划,2012~2015年,呼和浩特要新增蔬菜保护地16万亩,其中高效日光温室占70%,塑料大棚占30%,力争自给蔬菜总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四季蔬菜供应不均衡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去年,在政府的重视和一些企业的积极参与下,一些种植基地相继建成。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大多数企业建温室的目的是向外出租或出售,而作为种植主体的农民又缺乏租赁或购买的能力。某企业在黄合少镇添密湾村建成温室大棚180座,约占地600亩。按照合约,建成的温室将由村民来租赁或购买,但这个约定村民并不认可。

  为规模化推进蔬菜种植保护地建设,呼和浩特承诺政府将落实相关配套资金,即建一个净生产面积为1亩的高效日光温室,政府补贴3万元,其中市级财政补贴2万元,旗县区财政补贴1万元,每个高效日光温室提供贴息贷款3万元,贷款期限为3年期,利息由市财政解决。

  添密湾村委会主任高计生说,村民不愿回收温室的原因在于“收不起”。记者了解,建一座标准温室约需10万元左右,前期建设大部分资金主要靠企业自筹,而银行的贴息贷款只针对土地拥有者,不针对企业。企业拿不到贴息贷款,这是直接影响蔬菜保护地建设项目完成的一个主要原因。让村民回收企业建成的温室,除去政府配套补贴款,即使拿到贴息贷款3万元,村民回购一个温室大棚,至少还得负担几万元的费用。像该村出现的情况在全市比较普遍,一些建设中的温室因为这些原因,难以继续建设。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