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股田制?究竟会给农村带来什么变化,又会给农民带来什么实惠?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走访了铜山股田制试点村棠张镇跃进村。75岁的农民郝世荣告诉笔者,今年他家有2.9亩承包田作为股份入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成了名副其实的股东。他笑着说:“不用下地干活,就能有粮食吃,年底还能分红,以后靠地就能养我的老了!”
耕地作股权入股村集体经济组织
铜山区委农工办主任李长洲从政策层面谈到,针对当前农业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带来的效益低下、活力不足、劳动力束缚等弊端,作为省农村改革试验区的铜山,率先进行股田制经营模式试点,为新形势下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探寻了新路。铜山实行的股田制,是指在不改变农村耕地集体所有权、农民承包权和土地使用性质的前提下,由农民按照自愿原则,将耕地作为股权,入股到村集体经济组织,由该组织进行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农民凭借土地股权分得红利的经营方式。他说,铜山的股田制改革坚持围绕农民利益转,保证不让农民吃亏。
那么,在推行股田制过程中,铜山是用什么方法规避经营风险,实现农民收益最大化的呢?通过调查采访,笔者找到这样一条链条:由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以资金入股形式控股(既保证了基础投入又为一旦歉收作了担保,还避免了个人控股)—科学制定股份及红利分配方式(通过农民种田成本核算和现实需要,以小麦、水稻实物分配为主,保证农民口粮需要,年终再根据经营情况,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入股农户按3∶3∶4分配红利)—政府助力(对股田制推行单位给予每亩200元的补助,农机购置款给予三分之一的补助,保证其良性发展)—抓好后续服务(对不种田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实现再就业)。
通过这个链条,可以看出,一环扣一环,多层“保险”,最终保证了入股农民的利益。
郝世荣就是这个链条上的一个实例。他算了一笔细账,他家一共5口人的地,共2.9亩,分在四个不同的田块,麦、稻两季光打药就得十几遍,耕作麻烦。一年下来,一季小麦每亩收七八百斤,稻子每亩收一千一二百斤,满打满算,一亩地也就2000多块钱,而农药、化肥、种子、机械收种加上人工,一亩地的投入就得1300多元。一年累到头,落个“瞎”忙。土地入股后,不沾地边,每年每亩地净得小麦500斤、水稻500斤总共1000斤的口粮或等值现金,年底还能二次分红,儿子、儿媳也可以一心一意在外打工了,确实很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