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园结 马小林 宁启文 吴晋斌 张丛
山西是煤炭大省,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也是典型农业省份,农村欠发达、农业欠开发。以煤炭为特征的“资源生态”和小而弱的“传统农业形态”交织,为山西这个资源型地区“三农”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带来新的烦恼和困扰。
危中有机,山西资源型经济积淀了大量资本,同时也培养了很多具有经营头脑的企业家,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之后,大量资本和企业家被挤出煤炭领域,而这些资本和人才与“三农”的天然联系、加之政府的合理引导,促使他们纷纷进入农业这个重要的领域。包括6个世界500强在内的许多大型企业,在谋划转型发展时,也经常把目光投入农业。同时,山西是特色农业大省,发展杂粮、畜牧、中药材、果菜等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出身农家、熟悉农业、对“三农”有深厚感情的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到山西赴任3年多,围绕“三农”循序渐进抓了几件事:提出“十二五”期间农民收入翻番目标;把“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主攻方向,提出板块化现代农业发展之路;通过自己驻村下乡的感悟,让全省6000多名各级领导干部每人包一个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村,驻村帮助农民增收;启动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努力实现企业转型和农民增收双赢。
这些事情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对于山西“三农”发展的意义在哪里?已经和将会给山西“三农”带来什么影响?对于中西部地区和资源型地区的启示又是什么?
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袁纯清,他就“工业资本进入农业、支撑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谈了自己的思考。
记者:我们注意到今年7月19日,山西省委、省政府召开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动员大会,提出以产业开发推进扶贫工作,走出一条山西版本的产业扶贫开发之路,走出符合山西特点的城镇化之路和城乡统筹发展之路。当前,社会对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抱着审慎态度,山西这么作出于怎样的考虑?
袁纯清:山西是国家新一轮开发扶贫工作的重点省份,目前尚有58个贫困县,贫困人口达41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7.1%。为了让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尽快迈向小康,走出一条资源型地区扶贫开发的新路。今年4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的指导意见》,支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工商资本进入贫困地区,充分发挥企业资本、管理、技术、市场优势和贫困地区土地、劳动力、特色资源优势,通过实施区域化、规模化产业扶贫开发,为农民增收提供产业支撑,为扶贫开发提供新的动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一体推进,使企业在“地下”回报“地上”、“黑色”反哺“绿色”中开拓新的产业,培植新的增长点,形成企业和农村、工业和农业共生共长,相互促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之所以出台这样的政策,第一,是山西经济转型的需要。山西是以煤为大,过去叫一煤独大,大到什么程度,光煤炭销售形成的产值就占工业产值的45%,煤电焦冶(包括钢铁)加起来占80%以上。过去,山西的纺织业在工业中占15%以上,现在2%都不到;装备制造业占GDP的12.5%,后来掉到2.5%,现在只占到7.5%。改变畸重畸轻的产业结构,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是走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其次,是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的需要。山西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是3.2∶1,现代农业水平也不高,城乡之间水电路气、文化、信息、技术等都存在着明显差距。农业现代化最基本的是农业产业化,没有农业产业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也就没有工业化。现代农业需要规模化经营,形成相对的农业优势产业,进而发展加工业,这样才会有工业化、现代化。
第三,是立足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的需要。山西在土地、气候等自然资源方面的优势是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山西冷凉地带多,可以种荞麦、莜麦等,具有“小杂粮王国”的美誉;山西农药施用少,土壤污染较小,像忻州、大同、朔州这些地区,人均8亩到10亩多地,可以搞无污染、有机、绿色的蔬菜、畜牧业;山西雨水少,光照足,可以搞大棚蔬菜等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挖掘当地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成为山西农业转型发展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口。
山西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最大制约有两个:一个是土地流转。没有规模经营,不会有规模化,不会有产业化。二是金融瓶颈。山西等中西部地区多数农户都在借贷生产,农民最大的困扰就是缺乏资金。对山西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村来讲,只靠自身努力和国家一定程度的帮扶,没有一定规模的工业资本进入,要脱贫致富十分困难。所以我讲以工补农这个概念要延伸,要工业进入农业,把农业作为工业转型的产业来做,实行市场化、公司化运作。未来,农业将是高效产业,是朝阳产业,为什么不能让自己的资本积极进入,占领市场先机呢?
这些决定了山西的工业企业要跨界经营,形成一种差异性发展优势。山西作为国家转型综改试验区,转型很急迫,经济从地下转到地上,黑色变绿色,需要开辟新的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工业化,就是重要的发展空间。据初步测算,未来5年百企投入1000亿元,累计产值2800亿元,这将会给农村带来多大的变化,为农民增收带来多好的前景。
山西实行百企扶千村的道理在这里。一着盘活两盘棋,农业有了资本等要素的集结,工业有了转型方向。可以说,这是“四化”同步推进的山西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