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正式发布,明确提出了5年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的目标。这份大气“国十条”标志着我国大气污染管理模式由总量控制向质量改善、由单一污染物控制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由单一污染源控制向多种污染源综合防控、由属地管理向区域联防联控的战略性转变——
新一轮大气污染治理的“亮剑行动”正式拉开帷幕。9月12日,广为关注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正式发布,明确提出了5年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的目标。
参与《计划》编制工作的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柴发合连用“4个最”来描述《计划》,“目标最具体、措施最综合、强度最大、涉及部门最多”。事实上,被视为此轮治霾攻坚关键一战的《计划》可谓是“史上最严”,地方将以最终效果为衡量标准签下责任状,如考核不达标将会被环保部会同组织部、监察机关等“约谈”并追究责任。
治理力度前所未有
专家认为,这样的密集而严厉的举措前所未有。只要严格按照《计划》实施,5年后完全能够达成目标
“设定的目标确实很高,任务很重。”这是专家们对《计划》的一致印象。
从PM2.5的治理目标来看,去年年底发布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PM2.5浓度下降要比2010年下降6%;而此次发布的《计划》则将目标大幅提高,提出到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PM2.5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
“5年时间,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实属不易。尤其北京,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从90微克/立方米降低到60微克/立方米,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少见的。”柴发合说,根据西方国家的治理经验,要达到《计划》设定的目标,至少需要10年至15年。
由环保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多部委共同编制完成的《计划》,共10大条,35小条,涉及大气污染治理的方方面面,对淘汰落后产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等给出了十分详尽的量化目标,并对油品升级、黄标车淘汰等列出具体时间表。据透露,未来5年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投资额将高达1.7万亿元。
“这样的密集而严厉的举措前所未有。”在柴发合看来,只要严格按照《计划》实施,5年后完全能够达成目标,“最关键的是,通过大气污染治理能倒逼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从而达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改善环境整体质量的目标。”
尤为重要的是,《计划》为目标的完成上了“保险”,把环境质量改善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纳入考核体系,要求以最终效果为衡量标准。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表示,《计划》标志着我国大气污染管理模式由总量控制向质量改善、由单一污染物控制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由单一污染源控制向多种污染源综合防控、由属地管理向区域联防联控的战略性转变。
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是《计划》的重要一环。当前大气污染越来越呈现区域性、流动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改善空气质量仅凭一个城市“单打独斗”行不通,需要统筹处理;不过由于各地发展水平、利益各不相同,区域联防联控能否落到实处是个难题。“《计划》提出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并明确由区域内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参加,组织实施环评会商、联合执法、信息共享、预警应急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这让区域环境治理有了统筹的保障。”柴发合表示,有着较强研发实力的京津冀地区的协作,今后或许将成为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的一个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