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新闻关注 > 三看珠三角农村集体产权改革 返回首页

三看珠三角农村集体产权改革

时间:2013-10-18 00:49来源: 作者:收藏
    本报记者 曹成毅

    从1978年开始,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广东作为对外开放的试点省,开启了吸引外资,借力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引领珠三角经济走上了发展快车道。在城市发展需要盘活农村资源、农民渴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双重动力下,一场以“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为目标的农村集体产权改革随之启动、成效显著:700多万农民顺利持股进城,成为了股民;农村“三资”管理工作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保障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日前,记者深入佛山、东莞、广州等地,探寻珠三角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的脉络,展望改革的光明前景。

    一看:股份制怎么改 

    广州市荔湾区中山八路的荔湖大厦,是一个集童装市场、银行、酒店和餐饮于一体的商业写字楼,商铺林立人流如织。西郊经济联社理事长李有坚介绍道:“大厦是西郊联社的物业之一,这里的工作人员都是联社的股东。”在这片土地上,西郊人曾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时至今日,改革的大潮已让这里的气息焕然一新。

    西郊联社的第一次改革,可以追溯到11年前。2002年,按照广州市“城中村”改造规划,西郊村开始“村改居”工作,撤销了村委会,全部农村户口转变为城市居民户口,西郊联社也同步启动了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

    经过全面清产核资,2002年西郊联社核定的资产净值为2.46亿元,总股数为439089股;以2002年9月30日24时,作为股东确认截止日期;正式股东配满达到243股为止。农民按照自己量化到的股份额度,年终进行分红。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福利型”股份制的弊端也显现了出来:村民不用参与集体经营活动,年底也能拿到不菲的分红,集体大部分的经营收入用来发放股东收益,导致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资金短缺等问题……

    2006年,西郊联社开始深化股份制改革,决定将集体经济和农民股权真正转变为公司法意义上的股份经济和企业股权。

    谈起第二次改革情况,李有坚说:“当时主要是分两步走,对已发展成形的旧企业,让股东重新赎买所持有的股份;对新发展企业项目,成立股份公司,联社与入股的股东共享成果、共担风险,联社的收益部分转为二次分配。”

    “这么一来,再不是‘干不干都有钱分,干多干少一个样’了。企业收益好,年底股东才能拿到更多的股份分红,参加企业工作的,还有工资拿。”西郊联社股民李建棉说。

    西郊联社的企业化改革,只是广东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的其中一个模式,实际上,在珠三角地区不同地市的农村,股份制改革的路径和表现形式不尽相同。

    “珠三角地区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中呈现的多元化发展模式,跟广东各地普遍实行‘一村一策’有很大联系。‘一村一策’通过充分鼓励各集体经济组织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身的路径。这种充分尊重基层的实践探索形式,使基层迸发出极大的创造性。”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顾幸伟表示。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