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新闻关注 > 耕地多出两亿亩? 专家表示耕地其实还在减少 返回首页

耕地多出两亿亩? 专家表示耕地其实还在减少

时间:2014-01-02 10:12来源: 作者:收藏
   2013年12月30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正式发布。耕地调查数多了,耕地保护是否可以松口气?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会不会松动?18亿亩耕地红线是否还要坚守?针对这些热点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利用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凤荣进行了解读。

  增加2亿亩怎么看? 

  只是账面数据的变化,不代表我国耕地面积增加了 

  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20.31亿亩,比原来掌握的数据多出2亿亩。对此,张凤荣指出,公众千万不要以为我国耕地面积增加了,这2亿亩只是账面数据的变化。事实上,这些年由于建设占用、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自然灾害损毁,尽管各地都在实行占补平衡政策,但耕地实际面积是不断减少的。

  张凤荣表示,这2亿亩的变化是由三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由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精度的提高;二是第一次调查时出于少交农业税的目的,许多地方上报调查数据时有瞒报耕地面积的现象;三是由于粮食需求加大,价格提升,农民自主开荒。事实上,目前年产的6亿吨粮食就是在这20.31亿亩耕地上生产出来的,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紧平衡形势并没有改变。因此,不但要坚守“耕地红线”的底线思维,更重要的是确保现有耕地面积的基本稳定。

  “耕地红线”会放松吗? 

  事关粮食安全,必须坚持保护耕地红线这个国家战略不动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连增”,2013年达到6亿多吨。张凤荣指出,这6亿多吨粮食就是在实有的20.31亿亩耕地上,通过栽培高产品种,高肥大水等综合增产技术生产出来的。在现有农业生产技术不变的情况下,耕地数据账面上的变化,不可能导致粮食产能的真正提高。

  张凤荣说,事实上,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国家调动了一切可用的增产手段,包括通过补贴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施用大量化肥农药,大量开采利用紧缺的水资源,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水体富营养化、土壤和水生态环境恶化,还有一些河流断流,一些地区地下水位下降。用这种方式,虽然提高了粮食产量,但付出了生态环境的代价,既不安全,也不可靠。而且,我国的后备耕地资源质量差,开垦改造为良田的难度也很大。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张凤荣强调,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且饭碗里装的主要是中国粮,就必须坚持保护耕地红线这个国家战略不动摇。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