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新闻关注 > 黑龙江垦区鸭绿河农场创新驱动谋发展 返回首页

黑龙江垦区鸭绿河农场创新驱动谋发展

时间:2015-07-06 10:16来源: 人民网作者:杨海全收藏
    北大荒的春夏之交,柳絮飞扬、万物复苏,地处三江平原腹地的黑龙江垦区鸭绿河农场,到处孕育迸发着蓬勃的发展生机,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鸭绿河农场创新驱动谋发展,发挥党员干部的服务作用,提高谋事、干事意识,促进全民增收、全民创业,重点发展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大农业,在壮大“龙头”的同时,鼓励多业并举,实现了新常态下的新作为、新发展。
    保投入——为增长奠定基础
    仅近5年来,鸭绿河农场加大农业投资力度,共投入3.44亿元,完成了浸种催芽基地改扩建、土地整理、晒场建设、河堤加固等农业开发项目,发放粮食补贴8212.71万元,更新5286台套农业机械资金额达到1.38亿元,建设了69.33公里农业用电专用输变电线路,气象设施与总局网络即时联通,农业生产全面实现良种化、机械化、智能化、效益化。
    针对近年贷款难度增大,不少种植户不能及时贷上款,致使春耕生产无***常开展的实际情况,农场积极协调信用社、农行等金融部门,通过“五户联保贷款”的方式,改变种植户与银行的零散贷款关系,既简便了办事手续,又缩短了办理时间,确保贷款及时发放到种植户手中。今春共为农场880个种植户发放贷款14800万元,保障了职工群众的生产资金投入。
    影响一个区域收入的关键因素就是这个地区的低收入群体。为此,这个农场建设了帮扶资金池,为全场115个低收入户提供122万元帮扶资金,协调金融贷款758元,指派115个党员干部与之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主动上门了解实际困难,真正做到职工不脱贫、干部不脱钩,这样的帮扶机制不仅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也有效提升了服务职工群众、凝聚人心、推动农场发展的能力。
    每年的插秧期间,都是大量用工的时段,为了保证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保障,农场劳动力市场的工作人员向外来务工人员发放《劳动法》等宣传单,向务工人员介绍工作流程,提升广大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同时,设立便民服务台,对雇主和外来务工人员进行登记,并和各管理区建立登记信息分享机制,提供供求信息,及时有效的解决插秧期间雇主雇不到人、务工人员找不到活的问题。
    针对农场整体地势低洼易涝的不利现状,这个农场为彻底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积极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全面实施高标准粮田改造。在第一管理区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1.5万亩。每亩水田可增产100公斤水稻,项目区每年可增产粮食1200吨,每年可新增产值336万元,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抗风险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通过清淤排水沟、配套建筑物、修建机耕路、配套育秧基地以及架设输电线路等工程,增加了节水灌溉面积1.2万亩,年节约水量12万立方米,降低了成本,实现了节水节能的作用。科学合理的投入,保障了农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已经步入科学化、集约化的经营管理常态,农场水稻实现11年连续增产。
    保服务——为增长提供支撑
    2月22日,大年初三,鸭绿河农场农业科技人员与种植户在春节的浓郁氛围,从爆竹的彩屑来到缤纷的雪花里,开始了大棚育秧基地的清雪扣棚。4月24日,春寒里农场浸种催芽基地,按照农时倒推,倒计时工作,为实现100%统供芽种昼夜奋斗。5月9日,连续的春寒里,一株株健壮的水稻秧苗挺拔在水田中。5月23日,全场40.58万亩水稻全部完成插秧工作,全部插在高产期……
    今春,这个农场农业科、水稻办、农机科以及管理区共35名科技服务人员,坚持做到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接听电话,编织了全方位、全过程、全时段为民服务的科技指导服务热线网。为使复杂的农业知识易记、易学、易懂,鸭绿河农场场长杨洪仁结合农场农业规律和自然条件,编撰了《鸭绿河农场水稻生产七字诀》,农场印制成册,免费发放到种植户手中。他们还发挥手机通讯服务平台作用,把天气预报、安全生产要点和农业抗灾技巧编织成短信、微信发到种植户的手机上,让种植户第一时间收到最新天气预报、安全生产知识和农业抗灾自救措施,全面提高种植户防范意识和安全意识。
    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鸭绿河农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的作用,坚持同样产品比质量、同样质量比价格、同样价格比信誉的原则,对采购的物资质量和价格进行全面比较,为种植户购入了优质化肥和农药,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基础保障。
    今春连续降雪,农场6个管理区的50名工作人员,全天候工作在生产一线,指挥种植户及时清除大棚上的积雪,为防止积雪压弯育秧大棚骨架造成坍塌,农业技术人员引导种植户自制了清雪工具“木耙子”,在暴风雪来临时,每隔一小时清理一次棚上的积雪。与种植户一同加固大棚四周,避免大风将棚布掀翻。暴风雪过后,全场没有一个种植户的大棚出现被积雪压塌或者大风吹开的现象。
    今年春季,连阴雨,在水稻育秧的关键时期,很多育秧基地形成内涝,农场第一时间派出挖掘机和水利工程人员,免费为种植户挖沟排水,努力做到不误农时。持续的低温、多雨天气,严重影响了水稻秧苗的生长,这个农场创造性地采取了“四膜覆盖”、减少通风、喷洒抗低温生物制剂等措施,预防因大幅度降温、阴雨、光照不足等条件诱发秧苗立枯病的发生,各管理区农业技术人员24小时监控棚区情况,加强农业技术指导服务,科学指导种植户有效的防控低温冷害。
    保增长——普惠万众民生
    鸭绿河农场共有耕地43.6万亩,水稻40.58万亩。自2009年以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科技措施、采取良种良法,实现了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单位效益逐年提升。
    在2015年,通过实施“插秧机侧深施肥、飞机航化、卷帘器应用”等科技措施,为粮食增长提供科技支撑。大面积实施集中高台育秧、钵型毯式育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适用科技措施支撑,预计今年粮食总产24.8万吨以上,亩产569公斤以上,在高寒地区创造又一个奇迹。
粮库就地收储,有效降低农户销售成本,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仅此一项,全场预计增收156万元。2014年,这个农场积极争取中储粮建设项目,分两期建设库容5.2万吨的粮库。一期工程已于上年建成,当年节约销售成本、提高粮食价格、拉动工商服务近千万元。
围绕主产业做文章、找出路,成为鸭绿河农场新“创客”的共识。在全民创新创业热潮中,他们不甘示弱大显身手,组织成立了1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41人从事农业辅助服务工作。由大农业生产衍生出了稻米加工、种子经销商等多种行业,产值达到1.05亿元,融合了修理、运输、餐饮服务等诸多领域的新经济发展状态,成为鸭绿河农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
    “围绕农业做文章,拓宽渠道促增收”是这个农场党委书记陈宏涛在保增长方面的又一举措。潘万涛是这个农场原农机修配厂电路维修工人,在农场全面实行旱改水的进程中,看准了农机在水稻生产的重要作用,抓住了全场水田机械大量购进的机遇,决定利用自身优势,围绕大农业发展找商机,通过技术服务赚巧钱,开办了“万涛”农机修理部。几年来,从一套简易的扳子等简单工具,发展到了能够利用先进的维修设备进行维修,农忙时节,潘万涛还开通了服务热线,从坐等上门变为预约出诊,年均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鸭绿河95%的城镇化率、98.5%的农业机械化率、76%的科技贡献率,印证着农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程。资产负债率五年连续下降,由2010年的124.47%下降到现在的82.80%,人均收入2.6万元,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农场职工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的由来。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