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新闻关注 > 博士种田,有啥不一样 “现代农夫” 返回首页

博士种田,有啥不一样 “现代农夫”

时间:2015-11-24 09:17来源: 浙江在线作者:收藏

  互联网+农业=?江宇虹说无限。这位曾在IT企业任高管多年的女博士,带着一个由IT达人们组成的团队,把互联网的营销方式、服务方式、管理方式、技术方式一股脑儿塞到农业里来,逐一破解农业不受资本青睐、缺人才缺市场这些传统问题。

  也许,他们已经触发了一场涉及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产品销售的新变革。这就是互联网+农业的真正意义。

  海归博士江宇虹有一片梦田。

  在那之上,她种下粮食,种下蔬菜,更是撒开互联网,大声招徕:“一起来玩吧!”

  田野上的互联,网的是什么?“智慧、创意和人气。”江宇虹的回答毫不含糊。在北京、上海、浙江、河北,她承包下总共7000多亩地,建起“阿卡农庄”,仅在北京,一年农产品销售一个亿。

  农业现代化、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这些出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中的高频词汇,在她的梦田上茁壮成长。

  博士种田,秘方何在?

  云平台管控农事生产

  IT业出身的江宇虹喜欢把不懂的东西程序化。她把原来的云平台、云服务拿来监控农事生产流程,保证吃到的食物零农药、零化肥、零激素,让每一步都可追溯。

  “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开尽梨花春又来。”江宇虹开着车,行进在余杭径山镇,路边金黄的农田和碧绿的茶园交替出现,她不由得哼起最喜欢的那首《梦田》。

  她的其中一片梦田,就在径山的小古城村,江宇虹和同事们要在500多亩的山岙中,做一个关于都市农业的试验。

  江宇虹是谁?在IT界,那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女子。剑桥大学管理学博士毕业的她,曾是戴尔大中华区的高管,7年前创办了自己的云服务公司,得了个雅号“云端IT女”。

  和她一起到小古城的,又是谁?王永杰和孙洪强,曾为世界500强公司搭建服务器平台,做大数据分析,是IT技术“大咖”;宋冉,耶鲁大学环境科学硕士,曾为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实施生态农业项目;苏宇,曾是甲骨文软件公司总监,为跨国公司再造管理流程,也是江宇虹的丈夫。

  不过,在小古城村,再耀眼的光环也不如能种出好吃的菜,这5位跨界新农人,之前在北京CBD国贸经历的是一场场智商的较量,这回,他们立志要把小古城村的土地也变成“智能大脑”。

  这不,眼下十多个大棚已经建好,菜还没有种下,王永杰和孙洪强已经在棚里布上了“天罗地网”。摄像头、探测器隐身在各个角落,他们还专门写了电脑程序,比如,卷帘机什么时候打开,决定蔬菜的光照时间;风口什么时候打开,决定大棚的温度,还有土壤的湿度,也影响病虫害的发生率。还有育苗、授粉、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每个环节都有标准控制,而且都可以被远程监控。

  “做IT的人相信标准化和流程化。”江宇虹说,4年前,她投身农业时,连韭菜和麦苗都分不清楚,但她就是喜欢把不懂的东西程序化,“我把我原来的云平台、云服务拿来监控农事生产流程,保证吃到的食物零农药、零化肥、零激素,每一步都可追溯。”

  农产品追溯体系,如今已经不是一个新鲜事,但3年前,当这还是一个理想中的概念时,江宇虹已经利用自己的IT优势,让每一批从农场里出去的粮食和蔬菜,都挂上二维码。

  扫一扫,就知蔬菜水果的成长历程,看似轻松,但要真正实现,从技术上就要闯关。这回,江宇虹的“云”就派上了大用场。在北京亦庄的国际数据中心,在这个亚洲最大的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机房,其中有4组两米多高的柜子放满了服务器,专门就是处理从“阿卡农庄”里时时传来的五六十个品种蔬菜粮食的生长数据,在市面上买到的任何一个来自“阿卡农庄”的产品,都能从种下的第一天,一直观察到被采摘的那一刻,何时翻土、捉虫,以及任何时刻棚内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都一目了然。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