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新闻关注 > 农水建设有效支撑农副产业乡村振兴 返回首页

农水建设有效支撑农副产业乡村振兴

时间:2017-11-27 17:00来源: 四川三台水务局作者:李成久 张川 谢勇收藏
    “注重效益、保障质量、加强管理,做到因地制宜、经济合理、技术先进、运行可靠,这就是我们建设镇木林村发展节水型农业灌溉的路子。”冬日的暖阳里,村支书王晓丰表示贯彻党的十九大,推进乡村振兴,实施农田水利“全域灌溉”将给当地农民带来直接的民生效益。
    木林村是一个比较偏远的旱山村,水资源相对短缺,农业生产用水困难,“干坝王粉条”、“巫家沟大蒜”等农副产业有一定的基础性优势。近期以来,三台县建设镇政府协同县水务局对村内破损严重的2口山平塘进行了改扩建和精修硬化,同时借智借脑,做好脱贫新村建设规划,有效扶持支柱产业发展,推进土地合理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切实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先后重点整治山坪塘生态护坡1处,新建提灌泵站1座,相应完成了水泵机组购安。新打蓄水达千方的蓄水池2口,铺设供水主管网14292米,支管网29150米,落实精准灌溉接口563个,设置闸阀194个,安装水表156支,节水型农业正在开花结果。
    现目前,村内的“巫家沟大蒜”已走出了一家一户的传统模式,向着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公司化经营的方向运作。据悉:巫家沟大蒜种植专合社已与绵阳景林农业公司达成协议,通过引入优质高产新品种,建成了50多亩高产创新基地。经过产业化、精细化管理,“巫家沟大蒜”以其高产、优质、无公害而声名远播,各地客商纷至沓来,远销重庆、上海以及省内多个城市。在木林村3组,张继先一家正在地里清理待收的蒜苗,空气里弥漫着蒜苗特有的鲜辣味。田埂旁,一捆捆蒜苗整整齐齐地排列开来,翠绿鲜嫩。这一季,老张家共种了2.5亩蒜苗,“我这两亩多蒜苗纯收入能达到万多元,比种其它经济作物收入高多了。”张继先满脸笑容地说。这只是三台县农田水利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中,绵阳市三台县坚持以水资源的承载力来确定城乡发展规模,科学选择新村聚居点和区域产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农田水利建设夯实基层基础,通过“3+2”特色主导产业带动乡村发展,着力保障农民朋友脱贫致富,有效跟进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专合社发展。在水利建设上突出喷灌、管灌、微灌等高效节水和精细化管理。近一年来,全省小农水重点县在南路综改区协和乡、紫河镇、广利乡7个村实施,已新建渠道11.7公里,整治渠道25.2公里、山坪塘37口、提灌泵站5座、石河埝7道,新打蓄水池29处,完成投资1785.3万元。2017年的中央和省级水利发展项目,包括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已在8月下旬开工,项目已在西平、建设、龙树、立新、黎曙5个镇乡16个村实施,工程形象进度超过60%。
    即将完工末节防渗渠25.79公里,改造山坪塘31口、石河埝2道,新建蓄水池2处,计划发展高效节水6400亩,其中:低压管道灌溉5000亩,滴管1320亩、喷灌80亩。并在武引灌区安装计量设施205套,在印盒山灌区安装计量设施25套,在龙树整治末级渠系16.63公里,在立新整治末级渠系4.1公里。通过实施农业水量分配、农业水权制度以及农业水价测算、农业节水奖惩包括精准补贴等办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三台的小型水利工程按照“谁需要、谁建设、谁管理、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的路子,逐步形成了“专业建设、群众参与、基层管理、党政指导”的农水发展模式,科学完善了相关运行管护制度,从而不断夯实“以水兴业、以水富民、以水美村”的新境界,不断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惠及民生”的农田水利新格局!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来,三台县认真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将水生态文明摆在优先位置,结合“11331”战略,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切实保障“大项目促大产业、大产业促大发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项目实施,带动产业持续发展,推动民生经济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让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全县落地生根。通过将“农业节水”作为构建幸福美丽新三台的主攻方向,加快实施以“五小水利”为重点的灌区节水改造和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全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6,在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了农业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全县的山水田林湖路跟进了系统治理,民生水环境明显改善,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更加兼顾,民生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发展效益实现了多赢。(完)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