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新闻关注 >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古老智慧弘扬农耕典范 返回首页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古老智慧弘扬农耕典范

时间:2018-03-15 08:33来源: 三农B2B作者:收藏

  

  全国政协委员陈晓华和全国政协委员闵庆文正在交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记者吴佩 施维摄

  主持人的话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数千年的生息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根据独特多样的自然条件,凭借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不仅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由此衍生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为中华文明沉淀了深厚的根基底蕴。

  传承至今的农业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业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协调、绿色发展理念,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现实启示意义。如何挖掘、保护和传承好这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农业文化遗产能为人类生态文明发展提供哪些智慧?让我们听听两会代表委员怎么说。

  记者吴佩施维白锋哲

  见过红河哈尼梯田的人,无不被它的美所震撼。这片古老的“世外之田”,被誉为中国西南山区的农业奇迹,凝结着以哈尼族为代表的西南山地民族人民世世代代的智慧和心血。梯田上的稻谷和水系,梯田旁的森林和村落,梯田里的身影和歌声,所有的一切交织成了最宝贵、最鲜活的属于全人类的农业文化遗产。

  同样,在广西的龙胜、福建的尤溪、江西的崇义、湖南的新化等地,你都可以感受到如红河哈尼梯田一样的美,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古老智慧所带来的震撼。中国南方稻作梯田只是中国众多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一类,这些农业文化遗产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是历史留给后辈的宝贵财富,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更具有保护传承和利用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再次成为热点话题。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展如何?今后应该如何来利用和传承?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如何引领世界?代表委员们就这些问题展开热议。

  1

  从农业文化遗产中汲取智慧

  与一般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不同,农业文化遗产主要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保存至今的农业生产系统,既有物质性的也有非物质性的,既有自然类的也有文化类的,而且至今依然在发挥着生产、生态和文化功能。

  “对于中国来说,农业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留下的印记。既有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也对我们现代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很多启示。”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原副部长陈晓华认为,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利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要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就不能不了解中国农耕文化;要了解中国的农业,也不能不了解中国农耕文化;要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更不能忽视了中国农耕文化。农业文化遗产这个活化的载体,对爱农业、爱国家、爱民族都会起到很重要的正能量作用。

  长期从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闵庆文认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关系到国家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安全。闵庆文分析指出,在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47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有很多国外的项目都与中国密切相关,甚至于来源于中国。比如伊朗的坎儿井,与新疆的坎儿井异曲同工;日本和歌山的青梅和韩国的传统茶园,均来自于中国;日本佐渡岛的朱q,更是得益于中国的支持。因此,闵庆文呼吁,尽快发掘、保护以及向国际社会推荐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这是一种文化保护问题。他同时强调,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也是加强国家的文化自信。“我们现在谈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其中一些低碳循环的农业发展模式,很多都可以从我们的农业文化遗产地里找到。发展现代农业,不仅需要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技术,还需要汲取传统农业中的智慧。通过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对于解决当前全世界农业面临的一些问题都非常有价值。”

  “农村不一定需要繁华,但一定需要文化。在振兴乡村的伟大事业中,要高度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认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对推进乡村振兴同样具有价值和作用。我国农村中有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许多美好甚至神圣的价值是万世一系,可以超越历史,必须要将农业文化遗产加以规划保护,挖掘其价值。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