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大整治】
湖北宜都市:生态怡人润民风
记者 何红卫 乐明凯 文/图
“三峡生态门城,两江绿色明珠”,湖北省宜都市处于鄂西山地和江汉平原过渡地带,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三峡门城”之称,长江与清江在此交汇,生态区位重要。
近年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和宜昌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宜都所获殊荣不断,连续蝉联“全国县域经济百强”。2017年下半年,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省长王晓东先后到宜都市调研,强调要把修复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2017年11月,宜都在湖北省县级市中首批摘取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桂冠。2018年10月,宜都又在湖北县级市中首获“2018年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从“县域经济百强”到“全国文明城市”,再到“国家森林城市”,这些荣誉背后,是宜都谋求全面发展、绿色转型、城乡共荣、民生共享的积极求索。
“宜都要跳出宜昌、跳出湖北、学习江浙,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要在乡村振兴全域发展上走在前列,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周霁表示,宜都要以历史的成绩作为前进的号角,回到零点再往前走。在乡村振兴方面,要做好城乡统筹,以工补农、以城促乡,把农村建得更像农村,把农村的田园建设得像公园一样。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的重要举措,宜都市委、市政府认为,宜都不仅城市要美,农村也要美,城乡环境的整体提升,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城乡环境越美,品味越高,就越能集聚人气,吸引财气,提升商气,引来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城乡统筹打造绿色人居环境
漫步宜都城区,生态与城市相融。夹道而立的香樟、桂花树与绿化带的灌木组成绿道网络,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见景,起步闻香;城市有公园,农村也有小广场、小游园,休闲凉亭、漫步小径、健身器材,生态广场如同森林氧吧,宜都探索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新路子,让乡村面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生态与城市相融
2018年,宜都市以“绿随路建、有路皆绿、绿美结合”的原则,先后开展19项街道绿化工程,对公园等公共绿地进行了建设提升,大力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小区、绿色厂区、绿色单位、绿色学校建设,新增公园绿地184.44公顷,人均公园绿地14.11平方米,形成了一街一品的鲜明绿化特色。
作为长江沿岸城市,宜都对水域岸边的生态修复格外重视,在宜都陆城街道的花庙堤防段,从岸边向陆地延伸50余米的岸线上,树木整齐排列,林下满是格桑花、麦冬等花草,远远望去,仿佛一条绿色丝带铺满岸边,当地居民形象地将这一绿色工程称之为“多层次福利”。
不仅是城区,按照“城乡一体、整体绿化”的发展思路,宜都农家也变成了景区的一部分。宜都市对村庄道路、河流沟渠、荒山荒滩、农村“四旁”实施绿化美化,宜都每个乡镇都建有3000平方米以上的中心游园、每个村建有1000平方米以上的小游园。近三年,宜都累计完成村庄绿化合格面积5.5万亩,达到绿色示范乡村建设标准35个,经省级命名的“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19个。
宜都城市有公园,农村有小广场、小游园。围绕“生产生活相对集中、荒废地块合理利用、满足群众公共需求、引导健康娱乐风尚”的思路,宜都在相对集中居民点区域内,对晒谷场、村头屋边废弃地,进行适当绿化、美化、亮化、设施化,铺设绿荫草坪、设置休闲凉亭、修建漫步小径、设立健身器材,建成了邓家桥、大战坡、拖溪、江家湾、吕家坳等一批生产生活小广场。
走入宜都高坝洲镇的生态广场,如同走进森林氧吧。广场占地17.65亩,栽植有银杏、香樟、皂角等乔木,另有紫薇、碧桃、玉兰等花木,间以小桥流水、亭台水榭、鸟语花香,成为村民休闲的好去处。
五眼泉镇响水洞村党总支书记马勇介绍说,按照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思路,游园建在村委会前,将文化、休闲、健身要素融入其中,形成党建、五美文化等多个主题,每天都有村民前来锻炼。
环境就是民生,宜都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内在要求,坚持城乡统筹推进,实施了以城镇绿化为中心,以境内四条高速公路和两条一级路为主骨架,以长江、清江、渔洋河水系为延伸,以环城、环村、环企绿化为节点,公园、游园、庭院绿化为亮点,着力打造成线连片、多层多彩、城乡一体的绿色通道景观,探索出了“净化、绿化、靓化、文化”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新路子,使乡村面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