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农业生产 > 打假扶优 > 昆明:是否能经得起再一场暴雨 返回首页

昆明:是否能经得起再一场暴雨

时间:2013-07-22 11:50来源: 未知作者:曙光收藏
昆明供电局实施抢修作业。

  昆明供电局实施抢修作业。

昆明供电局实施抢修作业。

  a

昆明供电局实施抢修作业。

  北站路口东西向环城路道路通行已基本恢复正常。

沿街商户清扫人行道。

  沿街商户清扫人行道。

昆明供电局实施抢修作业。

  晋宁县水务局防汛抢险队积极参与灾后排水。

  7月19日,一场强降雨让昆明顿时成为一片泽国。

  久旱的城市,人们盼望下雨;然而盼来了雨,却又被水淹。积水退却后人们不禁反思:为什么昆明总是大雨大淹、小雨小淹、不下雨才不淹?

  如今,短时间内降雨不超过30毫米,就是昆明的排水系统的最大承受量。面对大雨、暴雨、大暴雨,如何去应对?

  全球气候异常、“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瞬时单点暴雨固然是造成城市洪涝灾害频繁的客观因素,但脆弱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落后的灾害危机意识,却是造成城市洪涝灾害频繁的主观因素。城市建设不能只注重“地面”而忽视“地下”,不能只注重“硬件”而忽视“软件”。

  如何破解这一困局?专家建议:城市建设不能只注重地面上华丽的建筑、漂亮的绿化、美丽的花草,同样要注重建设科学的、系统的、功能完善的地下排水管网;城市管理不仅要有完备的抗洪抢险的应急机制和队伍,更要在市民中广泛普及和树立起危机意识、以及应对灾害的知识和技能。

  内涝是城市洪灾的主要特点

  昆明城市的洪涝灾害,与其他城市诸如沿海城市受海潮、台风影响和沿江城市受河流湖泊洪水影响不同。昆明城市洪涝灾害基本都是由城市上空瞬时形成的单点暴雨造成。

  据昆明市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从1945年到2008年,昆明市共遭遇到7次全城性的洪涝灾害。其中,1957年、1986年、1997年、2002年、2008年的5次洪涝灾害,都是由在城市上空瞬时形成的单点暴雨所致,属于城区地面径流所形成的内涝式洪灾,其特点是当遭遇到短时间的强降雨后,地面的积水超过城市排洪管网、沟渠的泄洪能力,从而造成降水聚积在城市低洼处,形成城市洪涝灾害。

  而“城市热岛效应”,则是形成城市上空瞬时单点暴雨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人口增多,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城市气温普遍高于郊区,城市热气流上升,造成城市上空气流流动加剧,热气流一旦遭遇外来高空强对流的冷气团,容易形成冷热交汇,从而形成暴雨。而人口越密集的区域,就越容易形成“城市热岛效应”,因而人口密集区域遭遇暴雨的几率也更大。使城市中心区更容易成为暴雨袭击的目标。

  昆明“7·19”洪灾,就是“城市热岛效应”最明显的表现。据统计,19日至20日,昆明市区的降雨量平均达到92毫米,最高的为城区的油管桥累计降雨量达341.1毫米,金殿水库277.4毫米,金星立交桥274.3毫米,敷润桥236.3毫米。而远离市区的禄劝县、富民县、嵩明县平均降雨量只有60余毫米。

  重视了“地上”而忽视了“地下”

  “针对昆明市洪涝灾害主要为内涝这一特点,昆明市的防洪排涝措施应在建设一套功能完备的城市地下管网和沟渠上下工夫。”有关人士如是说。

  长期以来,在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重视“地上”而忽视“地下”现象普遍。城市的楼房建得高不高、园林搞得好不好、树种得多不多、花栽得漂不漂亮,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地下排水系统是否完备、是否科学,往往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现在的昆明市,是在老昆明市的基础上“摊大饼”式地发展起来的,城市排水系统先天就不足,城市的排水设施除沿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的排水系统外,还由一些天然河道和沟渠形成。截至目前,虽然仍有22条大小河道、沟渠穿城而过,但这些河道、沟渠由于受到城市建设的挤占,排洪功能不仅没有扩展,反而呈缩小的趋势。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的排水管网约占60%以上,部分排水管网功能已老化,只要昆明市在短时间降雨达30毫米,这些排水管网就将超负荷运行。

  建立统一排水管网管理刻不容缓

  城市排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括排水管网、河道、储蓄池、泵站等等,而昆明无论是排水管道还是河道,都需要来一次彻底的大诊断。目前,昆明城市排水管网规划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与城市发展步调不一致。因此,城市规划应统筹考虑城市的给、排水的能力,必须满足城市的发展规模。另一方面,要提升现有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针对昆明排水管网存在老化、淤积阻塞严重,排水不畅、片区排水管网不配套等情况,要建设和完善专业的城市管网管理机构和机制。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昆明的排水管网共有9500多公里,昆明排水设施公司只分管其中448公里,主要都在二环之内,其他管网则分派在各县区管理。各自为政、多头管理,使一些交界处无人管理,或者出现淹积水无人负责等情况。因此,建立责权利统一的城市排水管网管理机构已显得刻不容缓。

  城市人要有危机意识和掌握应对灾害的技能

  目前,在发达国家城市,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已经普遍建立起来。市民中危机意识的提升和灾害处置能力的提高,可以大大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在城市排水管网等硬件设施还未建立或尚未完善的情况下,提高市民的危机意识和灾害处置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

  昆明“7·19”洪灾发生时,虽然昆明市气象局已利用短信发出了蓝色预警信号,但收到短信的人并不理解这个预警信号有什么含义,因而就不可能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预警的功能没有发挥出来。

  近年来,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政府部门利用发短信的形式告知市民诸如森林防火、打假等信息,都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果“7·19”洪灾发生时,市民能够收到相关的短信,人们就会有选择性地出行,或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就能把灾害对自身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另外,政府在建立和完善诸如城市抗洪抢险应急机制和应急队伍等的同时,要在广大市民中宣传普及灾害预防和应对的相关知识,不定期组织开展相关的演练,不断树立和强化市民的危机意识和应对与处置灾害的能力,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云南日报)(文/李竞立 图/杨峥 张彤 摄)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