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农业生产 > 农业百科 > “文化在乡”守住乡村的“根” 返回首页

“文化在乡”守住乡村的“根”

时间:2018-04-03 08:32来源: 中国农业信息网作者:收藏

  上海京剧院、上海文广民族乐团等近日与沪郊金山区朱泾镇的多个行政村签订结对共建协议,让“文化下乡”变成“文化在乡”,在乡村振兴中推进乡村文化再兴。相关的艺术名家们将更多地走到田头、走进农家,为乡村“种文化、育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乡土,浸润生活。(3月21日 新华社)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乡村历来是我们寄托乡愁的地方,那里生活中我们的父老乡亲,也延续着祖辈留下的气息。“文化下乡”更是将图书、报刊、戏剧、影视送到村镇,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让城市文明融入美丽乡村建设。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美丽乡村生活需要“文化下乡”的引导,更需要充实自身的 “文化内涵”。 鲁迅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新农村只有传承历史文化,挖掘民俗文化,注意文化融合,才能丰富和提升美丽乡村的内涵和品质,促进各种文化的和谐,美丽乡村才能更具魅力。

  上海京剧院、上海文广民族乐团等与沪郊多个行政村签订结对共建协议,让“文化下乡”变成“文化在乡”,不仅把戏剧、音乐等等艺术送到农家,更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到乡村田园,让文化在希望的田野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艺术名家们为乡村“种文化、育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乡土,浸润生活。不仅仅表现了艺术家们用行动践行 “中国的革命的文艺家,有出息的文学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 的《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也可以让作家、演员、导演等艺术家深入群众中去,挖掘当地的文化、丰富了艺术家的创作营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提高艺术家们修养、让民俗、民间艺术得以发扬与传承。艺术家走到田头、走进农家手把手教群众、进行辅导,可以让群众学艺少走许多弯路,能够促进各种文化元素的融合,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品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激发群众文化的发展,大力提升农村艺术的发展,出现“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可喜局面。

  “文化在乡”可以将当地的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通过融入民间资金发展旅游,将有景观价值和文化底蕴的民居、古树、地点等历史遗存予以保留,让社会主义新农村处处有景观、村村有韵味,建立非遗演示馆对游客开放、演绎民间手艺、展示地方特色精品,把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提升农村特色、提高知名度,为乡村文化产业品牌“搭台唱戏”。让居民真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 “文化在乡”守住乡村文脉的“根”。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