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农业生产 > 农业百科 > 永远铭记母亲的奶奶的恩德 返回首页

永远铭记母亲的奶奶的恩德

时间:2018-08-04 11:37来源: 中国农业信息网作者:佚名收藏

  “俺奶奶,苦命人,大恩大德,咋个劲儿也报答不完啊!”母亲生前不知多少次这么说。每年她给奶奶烧纸都哭得厉害,边喊奶奶,边述说奶奶的恩德,有时候直哭得昏天黑地。母亲2012年95岁辞世之后,孩子们多次谈到她对她奶奶的深情。

  大家都不知道母亲的奶奶的名字。她是河南省平舆县万金店乡李官庄人(庄人主要姓李),嫁到该县双庙乡后寨村(村人主要姓王),按照一些习惯,姑且称她叫王李氏吧!

  王李氏,她19岁出嫁,20岁有身孕,当年丈夫病亡,21岁生子。这个遗腹子,就是后来我的姥爷。她带着儿子在婆家生活了三年,旧时规矩多,孤儿寡母难,娘家人怜惜,就慷慨地让她回李官庄居住。

  她一直未再嫁,含辛茹苦拉扯儿子,并为他娶了亲。儿子成家后共生育两男三女,她终于熬到了有一个热热闹闹的家庭了,到这一步,该有很多欣慰吧!儿子成家以后,她与儿媳一起纺棉花线、织棉布卖,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后来居然还攒下余钱买了些地,俨然成了殷实农户。

  她大孙子16岁那年,老天飞来横祸,大孙子被强拉壮丁了。聪明可爱的、懂事的大孙子一去沓无音讯,不知死活。她儿子想孩子熬不住,很快生病,不久病亡,人都说想孩子想死了。她儿媳(我姥娘)失去了儿子,又失去了丈夫,疯了。大孙子不知死活,孤苦伶仃养大的儿子先死了,儿媳疯了,她这个时候的痛苦肯定难于想象,但她没有倒。我母亲说她这年才7岁(据此推算是1925年),感觉整个家“天”塌了,“地”陷了,奶奶是棵大树,是主心骨,若没有她挺在那里,真不知最后是什么样儿。慢慢地我姥娘精神上缓过劲儿来了,和婆婆王李氏又一起继续着日子。王李氏一直发挥着支撑和纽带作用,再数年,把所有的孙儿女养活大,一个个成了亲。

  70多岁时,王李氏离开了让她饱经苦难的人世(据有关情况推算,可能是在1946年)。不料想,临终前关于下葬问题碰到了麻烦。——按照当地风俗,她应该葬到婆家的土地上,与丈夫合墓,但她与丈夫生活才一年多,想与儿子葬到一起,念及家人、村人破了规矩对后人可能不好的顾虑,她遂提议家里掏钱买块别村的地儿将其藏到能看到儿子(我姥爷)的地方,后来达成一致。我曾看到,她娘儿俩的坟墓相距也就两三百米,在当时土地确属李官庄、张坡两个村子。

  王李氏离世以后,命运对她的不公似乎不愿意结束。新中国成立时,按照地亩数量划分阶级,我姥姥家被划成富农成分。1959年发生大饥荒,我小舅和一些人为果腹曾一起去偷了生产队红薯吃,后遭举报,因其是富农,有人就说是阶级敌人破坏,把他吊起来拷打,胳膊断了,坚不认账,昏死过去才抬回家,数小时后咽了气。而别的一起偷红薯的人则幸免于难,差不多后来都活过了大饥荒。地少了日子难过,地多一点儿有后患,王李氏她万般辛苦挣到点儿地,多年后竟给小孙子披了害!

  母亲虽是小脚老太太,一字不识,生前时常质疑若她奶奶与她父母葬到一起会有什么不好的说法,曾不止一次向孩子说她想把她奶奶的坟移到她父母身边,有一次我亲耳听她明确地希望孩子移坟。念及母亲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愿望,我们于2015年春将王李氏的遗骨迁移并下葬到了她儿子儿媳、小孙子夫妇的墓园。遗憾的是,或说不孝的是,因为认识不足和犹豫,我们没能在母亲生前办好这件事,如果那时办成,母亲老人家该有多么高兴啊!

  王李氏早年丧夫,晚年丧子,以顽强的意志和生命力两次撑起孤儿寡母家庭,苦心孤诣把两茬儿幼子养大成家,奉献巨大,恩德巨大,令人特别感念,在移坟时我安排特意保留了她的一部分遗骨以作永久纪念。现在,这一部分遗骨其中一些抛洒进了老家的一片美丽的湖泊中,因为我和家人常到那里去,另外一些我与儿子一起将之深埋入北京我家附近一处优美环境中一棵茁壮、硕大的油松之下,让青山绿水,苍松翠柏,还有她的后人,一起铭记她,陪伴她。

  今天是2016年10月9日,农历九月九、重阳节,正是母亲99岁诞辰,想念母亲,不知怎的,就想写下这篇文字。写罢,心情还久久不能平静。我想,从王李氏的人生遭逢看,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对一个人的顺遂与否关系太大了,一个平民百姓很多时候又有什么办法抗衡自然、社会的一些灾难呢,或对自己的命运能够有能力把握一些呢?人类文明持续发展,衷心希望能为每个人、每个家庭减轻痛苦,增加福报。

                                                     2016年10月9日北京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