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农业生产 > 农业新闻 > 十年回顾:走得出农村,还应融得进城市 返回首页

十年回顾:走得出农村,还应融得进城市

时间:2013-03-27 11:02来源: 三农内参作者:曙光收藏

 

  导语

  迁徙权利,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之一。作为中国人,我们似乎有着“安土重迁”的传统,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最近的十年间,轰轰烈烈的人口迁移就发生在当下。这十年间,谁在迁移(移民属性),为什么迁(迁移原因和影响因素),在迁入地做什么(迁移的目的),以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我们就在两会系列策划“十年回顾”中为您解读。

  01最近十年,我国人口迁移呈现四大特征

  1、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镇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540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11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03万人;乡村人口6422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434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2.57%,比上年末提高1.30个百分点。

  从2003年(年初)到2012年(年末),这十年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攀升,从03年的40.53%到现今的52.57%,城镇人口比例共上升12.04个百分点,在2011年,城镇人口比例更是首次突破50%。[…详细]

  2、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大量流入沿海发达省份

  最近十年,我国人口数量的区域性变化是: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一直在上升,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与2000年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据广东省统计局的统计,广东省总人口已超过河南、山东等省,排在全国第一位。截至2012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为10594万人,与2002年年末的人口数(8842万)相比,人口总计增加1752万,增长19.8%。平均每年增加175.2万人。广东作为全国第一人口流动大省,2012年年末,共有流动人口3100万。[…详细]

  3、规模越大的城市增加的人口越多

  截至2012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069.3万人,与2002年年末(1423万)相比,十年共增加646.3万人。在全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京人员为773.8万(2012),与2002年北京市的外来人口比,增加了387.2万人,外来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由2002年的27.1%提高到2012年的37.4%。[…详细]

  截至2012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为2380万人,与2002年年末(1713万)相比,十年共增加667万人。在全市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为950万人(2012),与2002年上海市的外来人口比相比,十年共增加563万人,外来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由2002年的22.6%提高到2012年的40.1%。

  4、户口对人口迁移的约束力越来越弱

  根据2011年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在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5.9万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2.7万人。这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万人,增长81%。

  宏观趋势外,省际人口迁移模式存在不小差异

  通过以上四小段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近十年,宏观上我国人口迁移流动的态势是从西部地区向沿海地区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但是,从省际人口迁移流动和城镇化发展来说,表现模式却存在不小的差异。

  以上海、北京、天津为代表构成特大城市的人口迁移流动模式。城市的人口迁出率极低,跨省迁入率较高,迁移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其他中小城镇的非农业户口,形成了一种集聚性迁移为主的超大规模城市增长的城镇化模式。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也具有跨地区的人口集聚和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的特点。相对于东部沿海的特大城市,这些地区迁移流入人口中的农业户籍比重更高。

  从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广西到四川、重庆等的中西部地区,出现人口导出和本地城镇化混合的模式。这些地区以省内迁移流动为主,相对来说具有较低的人口省外迁入率,同时向省外的人口迁移流出则很显著。

  从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宁夏到新疆一线,人口跨地区迁入和迁出都较少,省内人口迁移程度也相对较低。这些省份的城镇化水平略高于全国,但是城镇化速度的增长相对缓慢。 […详细]

  02 谁在成为“流动人口”?

  我国2.64亿“流动人口”中,农村户籍人员是城镇户籍6.8倍

  由于我国户籍制度的存在,所以我国的人口迁移一定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口的转移伴随着户籍的相应变动;另一类是人口虽然转移到异地但户籍没有相应的变动,他们常被称为“流动人口”。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即常住地非户籍所在地的人口,约占城镇常住人口总数的43.5%,占总人口的比例则为19.6%。据此可估算我国流动人口约为2.64亿。

  据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数据,大部分流动人口为农村户籍人员。城镇户籍流动人口在流动人口整体中的占比约为13%。因此,我国城镇户籍流动人口总数在3432万左右,农村户籍进城人员则约为2.3亿。[…详细]

  年轻、在当地受教育程度相对高、经济困难的人,构成“流动人口”主力

  流动人口以年轻劳动力为主:根据统计局2012年公布的数据,在流动人口中,15—45岁之间的年轻劳动力成为流动人口的主流,占到总流动人口的71.6%。16-25岁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本市县务工者人均年劳动收入为23349元,而跨区域务工者的人均年劳动收入则达31989元,超出了本市县务工者将近10000元;26-35岁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本市县务工者人均年劳动收入为25229元,跨区域务工者人均劳动收入高达42464元,更是超出前者将近20000元之多。

  流动人口以受教育程度较高者为主:社科院2012年的数据显示,农村户籍流动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超过一半,远远高于流出地农村人口初中文化构成比重,在流入本地的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绝对优势,占流入本地流动人口的70.17%。同时,城镇户籍流动人口普遍呈现出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具体而言,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城镇户籍流动人口占整体的比例高达51%;高中受教育水平的城镇户籍流动人口占比约为20%;小学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城镇户籍流动人口占比仅为10.4%。[…详细]

  流动人口以经济困难者为主:流动人口流动诱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问题。根据山东省统计局07年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67.1%的山东输出的流动人口外出的原因是经济困难。

  03 “流动人口”因走出农村而获益,但难以融入城市

  人口流动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十年前,2002年末的数据显示,从1997年至2002年五年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5160元增加到2002年的7703元,年均增长8.6%。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090元增加到2002年的2476元,年均仅增长3.8%。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为农村居民的近2.3倍。

  十年后,2012年末的数据显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3%;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仅9.6%。据复旦大学任远教授分析,人口流动对于城镇化水平提高的贡献率约为45%左右。人口流动带来了城镇化的提高,而城镇化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必然选择。

  根据2012年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目前,我国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约占流动人口总量的80%,《报告》预测,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步伐未来将逐步趋于平稳, 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在本世纪中叶,城镇化也将会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详细]

  “流动人口”不仅合法权利得不到保障,融入城市更加困难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数据,2011年我国就业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五险一金”)的参加比重均不超过30%。流动人口的工作时间普遍较长,平均每周工作54.6小时,远超过劳动法规定的每周40小时的工作时间。此外,流动人口劳动合同签订率普遍较低,仅有51.3%签订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超过30%。

  在当前城镇化过程中,本地人口和外地人口的社会分化性表现得非常突出。大量流动人口和本地人口差别化的生存处境和社会待遇,使原来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矛盾转移到城市内部,使原来的农村贫困问题转移到城市内,成为城市贫困问题,强化了城市内部的不平等,扩大了城市内部的社会分裂。

  这种社会分裂以日益增强的社会排斥和土客矛盾表现出来。特别是,迁移流动人口中60%以上的人口是1980年代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其中有不少人口是在城市出生和成长的流动人口,他们和上一代的迁移流动人口不同,他们和流出地的农村地区的关系已经越来越薄弱,他们的平等精神和权利意识得到增长,如果他们不能有效融合进入城市体系,将带来更加严峻的社会问题。近年来上海、北京等地爆发的教育平权运动实际上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详细]

  结语

  2002年,27岁的怀揣鲜活理想却殁于残酷现实的大学生孙志刚,以自己的肉躯,换来了死后三个月颁布的废除“收容遣送”制度。这一事件,被视为保障公民自由流动的政治权利的标志。今天,我们不仅应该认识到人口自由迁移不是洪水猛兽,还要拆除阻挡它的壁垒。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